荐会走路的孩子(美国疾控中心2015.9月推荐为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肌肉注射部位首选的是上臂三角肌。
全球新冠疫情仍势头凶猛,虽然“社交距离”和“保持居家”等策略正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但世界想要恢复以往的秩序与繁荣,疫苗才是最终的解药。
最近我国正在开展大规模接种,成千上万的人卷起袖子接种新冠疫苗。那么,问题来了:
新冠疫苗
为啥打在胳膊而不是屁股上?
首先,疫苗的作用方式是通过将与病原体相关的抗原引入到人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为我们提供保护能力。因此,如何最有效地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影响着接种方式的选择。
通常的疫苗接种方式除了口服的、鼻喷的,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的疫苗占据疫苗接种方式的绝大部分,且注射位置大多数都是在深层皮下或者是肌肉处。
几类不同的注射方式
为什么大部分疫苗
都是肌肉注射的呢?
肌肉区域作为一个优秀的疫苗接种部位,肯定是有它的原因的。肌肉中存在着抗原呈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能够有效地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疫苗中的抗原,并且迁移到淋巴结,激发其中免疫细胞的进一步免疫反应。而且,肌肉中存在着丰富的血管,能够更迅速地将注射进肌肉的疫苗成分运送到全身。
在肌肉中的多种免疫细胞会帮助将疫苗成分运送到淋巴结中,激发免疫反应
另外,肌肉注射如果造成发炎也只是局部发炎,或者只在接种部位出现酸痛情况。
肌肉注射可选择部位那么多
为什么手臂三角肌挨了最多的针呢?
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疫苗接种部位有哪些?也就是哪些地方是可以打的。
01
上臂三角肌
(俗称打手臂)
上臂三角肌下缘是肩外侧用力时发达肌肉的的下缘,是上臂三角肌的一部分,也是大多数肌内注射疫苗的传统接种区域,应用也是最广的。
这个位置除了接受注射比较方便,痛感较低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和处于腋窝和颈部的淋巴结的距离很近。人体的淋巴结中“驻扎”着大量帮助产生抗体免疫反应和T细胞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因此,在三角肌注射疫苗能够将病原体的抗原更快递送到附近的淋巴结中。
理论上是以最小的痛苦完成最迅速的抗体传递。可以说是“又稳又准”。
穿衣方案
大家一定遇到过穿衣服过多过厚,领口太小,接种的时候不得不一层层脱掉衣服的尴尬场景,特别是老人与小孩。有时候吧,大冬天的,如果不穿这么多出门吧,又冷,穿这么多吧……就很尴尬。所以在进行上臂接种的时候推荐穿领口大的,或者夏天干脆穿露肩装。
02
股外侧肌
(大腿外侧,俗称打大腿)
不过,另一个决定疫苗接种部位的因素是肌肉的体积。对于很多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由于三角肌的发育尚不完备,在大腿进行肌肉注射也是一种选择。
股外侧肌肉丰厚,可注射范围较广,总体容易暴露,可操作性强,血液循环丰富,利于吸收,但又很少有神经及大血管通过,不用担心接种时对血管或神经造成不良影响,是婴幼儿最安全理想的接种部位。
但是,弊端在于对于大于18月龄的孩子来说,有报告说在大腿前外侧做肌内注射可引起短暂跛行。
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于2012年做过一次观察分析,随机抽取了2岁以下的婴幼儿,观察在不同部位注射疫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如下图)。
从医学角度来说使用股外侧肌肉注射方法,除了能有效降低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接种更加安全可靠。
03
臀大肌
(俗称打屁股)
犹记得小时候,我们打针貌似都是打在屁股上。
臀部肌肉肌束大而肥厚,血管分布也较少,理论上它才是肌肉注射时的首选部位。
那新冠疫苗为啥不打屁股?
其实,事实是……
臀部脂肪层也相对较厚,部分人特别厚,以至于就很难穿越脂肪层,准确的扎入臀大肌中。如果不小心的话可能把肌肉注射变成了皮下注射,这不但会影响疫苗的效果,而且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
正确进行肌肉注射需要注意的问题
特别提示
别说与你无关,看看数据!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18岁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 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达到10%。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提示,我国超重肥胖率上升速度较快,全人群都受超重肥胖影响。
如果疫苗注射到了皮下脂肪中,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管较少,可能导致抗原的处理和运输减缓。此前对乙肝疫苗的研究显示,与肌肉注射相比,皮下注射导致血清转化率显著降低并且抗体反应衰减的速度加快。且,越胖的人越明显……
小时候往屁股上扎针,那是因为胳膊上、大腿上肌肉还没有发育起来,现在都长(胖)大了,你不要面子,屁股还要呢!
所以,基本上现在都没有用臀大肌注射疫苗了。从实际操作来讲,要大家在大庭广众之下脱裤子,你能想象在疫苗接种场所脱下裤子的感受吗?这画面太美……光只是想想就能让人尴尬得脚趾抠出“三室一厅“。甚至严重影响大家接种疫苗的热情。所以考虑到接种的便携性和接种者的可接受程度,撸起袖子打针,总的来说也是一个相比之下的最优解。
因此,推荐会走路的孩子(美国疾控中心2015.9月推荐为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肌肉注射部位首选的是上臂三角肌。
— 参考文献—
[1]Lombard M, Pastoret PP, Moulin AM. A brief history of vaccines and vaccination. Rev Sci Tech, 2007, 26(1): 29-48.
[2]刘端俊. 疫苗研发的历史、挑战和新技术.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4年8月第27卷第8期.
[3]张颖. 疫苗开发中的技术进展及新策略. 北方药学. 2012年第9卷第7期.
[4]甘莉,危军,甘勇,Degenhard Marx,李健. 新的疫苗技术——鼻腔疫苗. 中国易遥工业杂志. 2010, 41(4).
[5]朱大年,吴博威,樊小力,生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6]原著: Stanley A. Plotkin, Walter A. Orenstein, Paul A. Offit. 等. 翻译: 罗凤基, 杨晓明, 王军志, 等. 疫苗[M].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7]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朱建慧,黄巍,王筱颖,廖红霞,张建新. 婴儿疫苗不同接种部位的安全性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CNKI:SUN:ZYFX.0.2012-12-006
[9]于书春.疫苗接种中股外侧肌肉注射法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13).192,195
[10]王敏,张风芹,史玉英.儿童上臂三角肌注射技术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9,(4).549-550
[11]王荣.2-6个月龄婴儿疫苗接种三种注射部位的探讨[J].母婴世界.2015,(4).120-121.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