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做传播,还得保质保量, 尤其是涉及到专业知识的,不能说错。
今天早上朋友圈被刷屏!
欧洲杯,
丹麦对阵芬兰,
埃里克森忽然倒地,
经过13分钟全力抢救,
终于成功把“爱神”埃里克森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欧洲杯赛场上演了一场经典的“教科书式”急救课。
为什么说是“教科书式”的?
就是每一个步骤都环环相扣,无缝链接,
过程都是以秒来计算的,
特别及时!
很多朋友都听过心脏骤停抢救的“黄金四分钟”,
埃里克森的整个抢救过程,
因为球赛直播的原因,
在全球观看者目击下,
完美的诠释了何谓急救“黄金四分钟”。
一,队友、教练极速反应
埃里克森倒下的瞬间, 丹麦队长立刻察觉异样,示意裁判。
裁判没有浪费时间去判断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是立刻吹停比赛。
这个过程,
只用了3秒!
二,医护人员训练有素
20秒,医护人员奔至。
50秒,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送达。
看外媒报道, 估计心脏骤停是发生在1分50秒的时候,
停跳的瞬间, 立刻开始心肺复苏的同时,
AED迅即开始操作,并成功除颤。
以上链条,
判断-呼救-徒手心肺复苏-AED的使用,
任何一个环节,
假如不这样的及时,准确,
那么结局就很难说了。
“教科书式”,还体现在抢救过程的细节上。
队员们已经急的哭了,
但仍立刻组成了“正反手人墙”,这个做法特别专业,
最大程度的维护了患者的隐私。
担架离场时,
急救人员拉起的芬兰国旗,
同理,也是为了保护患者。
这个事情一发生,
无论是官媒,还是自媒体都空前的关注,
各种文章层出不穷。
但有些内容,
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
作者不知道从哪里翻译来的,
这其中,忽略了原文中最重要的一句!
抢救人员的原文描述是:
“他当时有呼吸,并且有心跳。
但是,突然间,情况发生了变化,
因此我们立刻开始做心肺复苏“。
结合上下文,
“But suddenly that changed,”
(突然情况发生了变化)这句话
应该是说,
埃里克森的心跳,在这一个瞬间,忽然停了!
因此医生立刻开始做心肺复苏。
您瞧,
这句话才是整个抢救的最关键转折点!
您把这句话落下,
会误导读者,
以为患者还有呼吸和心跳的情况下,
就可以做心肺复苏和使用AED,
殊不知, 这正是我们急救的禁忌,
事实情况是:
只有没呼吸,没心跳,
才能做心肺复苏!
又比如:
“咬舌头, 把舌头吞下去“
这都是打哪儿听来的.....
打开口腔的作用,
是检查口腔内有无异物
是开放气道,
就是在抢救过程中,
更好的为身体提供氧气,
和“咬断自己的舌头” 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所以写文章做传播,
还得保质保量,
尤其是涉及到专业知识的,
不能说错,
咱可得长点儿心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