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阻塞90%和50%哪个更严重?
《YOU身体使用手册》中提到,人体内的血小板是一种血细胞,对人体的作用很大。比如,如果我们不小心被割伤,有了血小板,就能止住流血,让我们不会因此而流血不止。
当遇到紧急情况时,例如动脉内壁填补了胆固醇,血小板就会马上行动起来。当血小板碰到血管壁上血管不平的情况时,它们会散成颗粒,牢牢地附在血管壁上。如果血管不平是因为皮肤割伤,血小板可以在血管破损处凝血,最终变成伤痂,有利于止血复原。
如果血管不平是由于血小板牢牢附着在动脉血管壁的坑洞上,特别是还带上了死细胞的电荷,血小板就会在受到刺激的发炎患处顶部形成血凝块,会将更多蛋白质带到此处,引起血液进一步凝结。
这种发炎和血管坑洞将促使血小板不断聚集,直到发炎的血管壁越来越厚,吸引来过多的血小板,形成过多的凝血,导致完全堵住了动脉。
一旦血凝块沿动脉向下运动,就可能在更小的地方聚集,彻底堵住通道,让血液无法流通。当堵塞发生在人体的重要部位时,就会危及生命。
上面所说的动脉问题也表现出了心脏疾病最奇特的一个现象:由于凝血有转移“聚集点”的坏习惯,有时动脉阻塞情况较严重的病人,比如动脉血管壁有90%区域被堵塞,他的身体状况却反而比阻塞率达50%的患者要好。
为什么呢?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的动脉各处已举办了20年的“聚会”--即血小板聚集,血液通道不断变窄--那么其间至少也有几年人体在学习如何利用其他途径完成动脉的工作。
这称为供血备用方式,就好比是我们每天上班必经的桥,一次仅容单向车流通过,于是造成了交通堵塞。我们怒不可遏地咒骂了一段时间后—但是几周或几个月—我们找到了去办公室的新路。
而为了解决主动脉阻塞的“交通”问题,人体会生出新血管--这是人类为了抵御伤害而具备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一旦血管彻底阻塞,周边的缺血组织会通过释放蛋白质发出信号,请求人体发展新的供血途径。
经常锻炼的人的缺血组织还会要求更多的血液供应,因此对供血备用方式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但是如果过分依赖那座让你每天都不迟到的桥梁,那就会有这么一天,当你走到收费站时,整座桥彻底关闭,把你堵在那里进退不得。这时,再没有什么“奇迹”可以帮你--你是不可能去工作的了。
同样道理,我们的血管堵塞状况如果只有50%,血液也许可以自如地流动,人体会认为不必另外建高速公路和替代性桥梁;而一旦凝血体积扩大,填满通路,血流的主要桥梁就被关闭了,心脏得不到足够的含氧血,那么就会危及我们的生命。
结果与上文说明的炎症扩大的过程相同:相关血管负责滋养的心脏组织被剥夺了赖以为生的营养物质。没有备用通路,凝血会彻底关断动脉,而由动脉血“灌溉”的心肌则开始死亡。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部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学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