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开展大规模的筛查,才有可能实现肠癌早诊率达到55%的目
第一期
周晓东,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副主任,诊断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01江西省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如何?有没有新的趋势变化?
江西省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基本与全国同步,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主要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癌症筛查的普及,发现的癌症患者有所增加;二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部分人群的发病率有所增加。
02到您所在医院消化科就诊的患者,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中早期的比例有多少?
根据我们医院过往的数据,结直肠癌早期患者大概占比20%。我们医院通过内镜检查出早期结直肠癌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全国的平均水平可能还不到10%。早期患者占比达到20%也是通过我们多年努力实现的,早在2010年左右,科里就成立了早癌筛查中心,非常重视早癌筛查这项工作。因此,也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流程,争取能够发现更多的早癌。众所周知,早癌一旦发现,它是可以被治愈的。如果发展到进展期,五年生存率就比较低。
03目前您科室主要采用哪些方法来对患者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和诊断?
早期我们主要还是靠消化内镜进行筛查,比如结直肠癌主要采用肠镜。有部分不愿意做肠镜检查的患者,我们会通过便潜血检测来进行,但是其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比较高,敏感性也比较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产生了基于粪便脱落细胞DNA甲基化分析的检测方法。2018年就获得NMPA批准的一款试剂盒---长安心®(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荧光PCR 法))在临床的推广应用,也让我们发现了更多的早期大肠肿瘤。
04南昌大学一附院目前消化内镜中心的人员和设备情况是怎么样?每个月能开展多少台肠镜手术?
我们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规模和水平在全国都算是比较靠前的,两个院区占地面积大概4000多平米,拥有标准化、人性化的设计。消化内镜达到200多根,每天可完成内镜检查600-700台,包括胃镜、肠镜以及相当一部的内镜下治疗,如肿瘤的切除、胆汁的取出、支架的置入和静脉曲张的治疗等。现在内镜中心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我们每个月完成的肠镜检查在5000例左右,患者如果预约肠镜检查高峰时要等2-3周,平时需要等1周左右。
05目前到消化科进行肠癌筛查的患者,主动的居多还是被动的居多?
有一定临床症状主动来就诊的患者占大多数,对于40岁以上且有大便习惯改变的患者,我们一般会推荐进行肠癌筛查,特别是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也有一些患者是来做健康体检的,没有任何症状,这个时候我们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分析。对于有危险因素且有家族史的,到了40岁我们还是建议做筛查。
有些患者的依从性比较差,觉得没有任何症状的话没必要做也不愿意做。但是这些患者都到了50-60岁,按道理都应该做一次筛查。在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早癌发现率可以达到80%。早期癌症实际上非常好治,在内镜下可以像“剥橘子皮”一样把肿瘤组织剥掉,大部分可以实现治愈。
如果到了中晚期、进展期,五年生存率就非常低了,治疗费用也很高。中国的肠癌诊疗情况恰恰相反,80%的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这是为什么呢?在日韩,民众有习惯到了40岁以上都要接受一次胃肠镜的检查或者肿瘤的筛查。
但是在中国,50-60岁的患者到了医院看病因为没有症状就不愿意接受检查。所以,在中国推动癌症筛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老百姓的理念、接受程度、依从性还是差点。当然,跟我们的健康科普宣传跟不上也有一定的关系。
06您认为粪便DNA检测在肠癌筛查临床实践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肠镜作为结直肠癌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肠镜相当于是一个“潜望镜”,相当于眼睛进到肠道里面去看,眼见为实。所以,肠镜的金标准地位是无法否定的。但是,目前中国的内镜医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李兆申院士也说过,中国现在每年开展的内镜检查数量大概为2000-3000万台,但是需要做内镜检查的人群远远超过了这个数量。
第二,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偏远山区,肠镜的可及性是很差的,病人想做肠镜检查相当困难。连离省、市、县等中心医院比较近的老百姓约个肠镜检查都比较困难,更别说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的群众。
第三,老百姓对肠镜检查的依从性也存在问题。因为内镜检查毕竟是一个侵入性的操作,同时需要繁琐的准备过程。
另外,对于一些年龄比较大且有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肠镜检查也的确存在风险。像慢阻肺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医生也不敢给他们打麻药进行内镜检查。这种情况依从性就比较差,做普通肠镜检查对患者来说也很痛苦。此时,有一个准确的、通过粪便进行无创检查的方法就是很好的补偿机制。
07《“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并持续提高”,对此您怎么看?
国家的确非常重视人民的健康,早在前几年就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并持续提高”。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且具有挑战性,先不说其他肿瘤,就消化道肿瘤而言,达到早诊率50%也非常困难。除非像全民脱贫攻坚战一样下决心开展大范围的筛查,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仅靠胃肠镜进行筛查,不大可能实现。
08您认为以南昌大学一附院为牵头单位,联动基层医院、街道或者社区开展组织性的癌症筛查工作,是否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筛查覆盖范围?
如果能够在社区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大范围的筛查,是完全可能实现早诊率达到55%的目标。关键是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工作量比较大,二是需要有牵头组织的单位,三是需要有经济基础做后盾。因为这样的筛查项目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像我刚说的,如果有脱贫攻坚战的决心,肯定能够做好。
09老百姓应该如何预防结直肠癌?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若要预防结直肠癌,饮食方式需要做些调整,比如要避免经常大油大荤、高胆固醇饮食、喝酒或吸烟。我们常说“三口蔬菜一口肉”,要多吃含纤维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同时,尽量做到戒烟、戒酒。
第二,长期高强度、高压力状态下工作,精神压力大、睡眠质量低时,肯定会导致免疫力的下降,肿瘤就会异军突起。所以,建议大家要适当调节生活节奏,该休息时休息,适当放松,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做到张弛有度。
第三,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做到早期筛查。相比正常人群45岁开始筛查不同,这些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最好提前十年(35岁)就开始定期进行筛查,不要等到40-50岁有症状以后再开始筛查,那时可能已经晚了。
所以,对于有直系亲属患癌的人群,一定要早做筛查。哪怕你不愿意做肠镜的检查,也可以做个粪便DNA检测。
|来源:早筛网ZAODX(WeChat)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