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
导读:很多院长向我抱怨说,每天总是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意外”,会打乱原本的计划,好像永远有处理不完的问题在等着他,即便原本不是他该管的事情,但如果他不出面处理,结果就会变得更糟糕,最终问题还是会找到他。
有一次,和一位市三甲医院的院长聊天,他遇到了一个很烦恼的事情:他们医院原本拥挤不堪,人满为患,大家总是抱怨医院看病难、时间慢。去年底,医院新盖好了一个漂亮的门诊大楼后,本该大大缓解了患者们挂号难、看病慢的问题,没想到更多的患者涌入到医院就诊,反而引发更多的人吐槽医院的服务不好,甚至患者满意度出现了下降。而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也在抱怨,觉得工作量比以前还大了很多,患者更挑剔了。
究竟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有些措施是很容易想到的,比如:
加大网上预约挂号的宣传。
增加分诊导流服务。
限制挂号总量。
增加自助挂号设备。
增加门诊医生。
延长门诊工作时间。
让普通病人尽量去社区医院看病。
这些,通常都是我们跟着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走,直接提出了解决方案。
但是,实际上管理者应该先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后,再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许能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谁碰到了问题?在此时此刻,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们分析看看上面这位院长的问题:“谁碰到了问题?”
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究竟是为了让谁满意
找到合适的线索去提供一些线索
刚才,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角度其实都是相同的:是患者碰到了问题。
让我们再从院长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如果是帮助院长摆脱这个问题,或许得到的解决方案会大不相同(我们先不管是否可行,或者假设上级主管完全信任院长,不会炒他鱿鱼):
大幅度提高挂号费,这样就不会有太多人来医院看小病了。
在医院等待区和过道上,张贴很多自我诊断、自我治愈的小方法,让患者觉得自己觉得自己没有那么糟糕,减少紧张的心情。
设置大屏幕播放最新的电影大片,让患者忘记等待的煎熬而焦虑抱怨。
把网上预约引导到下属的社区医院。
前后2组方案,并不完全相互排斥,但是的确反映了不同的倾向。所以,管理者必须要设法克制自己匆匆忙忙做出决定的冲动,先问问自己:
这究竟是什么问题?
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大多数都不是很容易明确和边界清晰的问题,很多问题其实大家的看法并不相同,不管是加班安排、奖金分配、还是科研经费申报、设备采购,如果大家不能达成共识的话,几乎最终就只能是谁的权力最大谁说了算,但是找到的解决方案却未必切中要害。
所以,管理者要想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关键是把单一思维模式切换到多重思维模式:
谁碰到了问题?
针对每一类群体,思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院长不满是因为患者满意度下降而影响医院的国考绩效
医生们感到不满是因为患者越多越容易闹情绪产生冲突,甚至影响自己的绩效
患者们不满不仅仅是因为挂号难、等待时间长,更因为他们看不到医院对他们的反应产生什么响应。
其实,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
患者的理想状态是一遇到病立刻就能挂上号,并且只需要等待几分钟,现实的状态是可能几天都挂不上号,或者要在大厅的座椅上焦虑地等待1-2个小时。
如果从调整理想状态或者改变现实状态来解决看,要么真正能缩短等待时间,要么想办法让等待的时间感觉上显得短一些。
比如:
让患者能对比在医院还是去社康挂号所需的不同时间段,自己去做好选择。
适当增加自助挂号设备。
适当拉远挂号处到普通门诊区的距离,让患者把一部分时间用在走路上,而不是焦虑紧张的等待中。
在患者等待区域,播放最新的喜剧大片,或者慢病管理的纪录片。
当然,院长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远远比这复杂,不仅仅是思考这是谁的问题,还要面对问题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究竟该由谁来解决,甚至有些问题不管怎么解决,随之而来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变成一个无尽的链条,比如增加自助挂号设备,那么谁负责维护,产生的数据和原来的系统怎么对接,挂号越容易越快可能就意味着患者等待的时间就越长......
请记住:每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