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测,首先识别出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早期心室功能异常;再比较评价能替代CMR同样达到早期风险识别和预警的生物标志物,sST2相当于"满分"通关;所以说,早期识别房颤患者的心功能损伤,生物标志物ST2与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测有一拼!
随着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技术的发展,利用纵向弛豫时间映射图技术能够直接测量组织的T1值及数据分析后,可无创地定量化评估,为左室心肌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帮助。CMR作为高精检测装备,虽领先于医疗和临床研究,但高成本、高技术要求导致其普及性有待提升。
多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晓海团队聚焦CMR技术应用于心脏病相关诊疗和预防的探索,国内外发表了系列研究报告。值得注意的是,马教授团队近期发表于心血管影像权威杂志《J Cardiovasc Magn Reson》的报告,"爆料"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室心肌损伤的CMR测量与生物标志物sST2水平显著相关,且都具有相当的早期风险识别价值。考虑生物标志物在医学检验应用的便利性、可及性,令人眼前一亮的是,sST2"小身材"可匹敌高精尖CMR技术,早期识别和预警房颤患者心肌损伤。
该研究纳入8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并以年龄、性别匹配的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应用CMR定量测定两组的左心房容积(LAV)、左室心肌应变的初始T1值和增强后T1值,比较CMR应用于患者的检测效果;并进一步评价CMR测量参数与生物标志物sST2水平的关联。尽管本研究也纳入了其它三种标志物,但在最终的CMR测量参数与标志物水平关系的分析中,仅sST2和超敏C反应蛋白两种标志物被证明与CMR参数显著相关。
如所预期,比较房颤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CMR各测量参数,多个指标达到显著差异(P<0.001),其中房颤患者的LAV显著增加,而表征左心室心肌应变的参数显著降低,说明左心室功能受损,心肌僵硬化趋势;这对早期识别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心室功能异常非常关键。据报道,约三分之一的房颤人群,在疾病早期难以判断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心肌应变成像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收缩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本研究的结果也证明CMR检测的优越性同样适用于房颤患者的心功能评价。
表: 房颤患者CMR定量参数与sST2的关系
本研究的可贵之处在于,考虑医学检验的可及性、便利性,研究者进一步探索了房颤患者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物指标与CMR定量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本研究的房颤患者研究队列中,sST2的中位水平为16.5ng/ml;对应于健康对照组是13.6ng/ml,两组差异显著P=0.007。如上图详细展示,CMR测量中五个显著反映房颤患者早期心肌功能异常的参数,与房颤患者的sST2水平都具有显著或比较显著的关联。
新兴生物标志物sST2是心衰、心血管系统疾病领域的后起之秀,相比传统标志物的使用限制,sST2对肾功能不全者也适用,反映心衰患者的心肌纤维化、炎症和心室重构。心肌应变是评价心肌舒张功能的指标,应用CMR可实现定量化测量。既往研究表明,随心肌应变的降低sST2水平升高,从而为房颤相关的心功能损伤、心肌病提供临床信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