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兴手术方案创造者,神经介入的需求路径如何?
脑血管疾病新发患者增长,且疾病危害性强
脑血管疾病是中国常见的死亡原因,中国每年脑血管疾病的新发病人超过百万。急性脑卒中(AIS)是由脑动脉的血栓性或栓塞性闭塞而造成的,特征为脑部的某部分突然失去血液循环,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丧失。AIS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AIS从每年新发患者由2014年的260万人增至2018年的330万人,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400万人。
神经介入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新兴手术方案,获得市场认可
神经介入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支持下,采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通过选择性造影、栓塞、扩张成形、机械清除、药物递送等具体方法,对累及人体神经血管系统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
按照不同的功能及适应症,主要可将神经介入器械分为通路类、出血类及缺血类三类。
通路类:主要用于为各类适应症建立血管至目标部位(病灶处)器械输送通路,其产品主要包括鞘、造影导管、指引导管、中间导管、封堵压迫系统等。
出血类:针对出血性脑血管病(如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破裂等)用于封堵栓塞血管破裂处及颅内畸形血管,其产品主要包括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球囊、支架、栓塞剂等。
缺血类: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单侧动脉狭窄、双侧动脉狭窄等)用于取出血栓、疏通血管,其产品主要包括微导管、微导丝、球囊、支架系统、保护伞、成像测压、抽吸装置等。
神经介入行业处于市场导入阶段,未来有广阔替代空间
中国神经介入治疗仍处于市场导入期。通过对比介入治疗类领域的市场发展特点可见,神经介入治疗进入中国的时间显著晚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市场发展明显滞后。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人脑血管结构复杂,神经介入治疗方案操作难度大,对相关器械技术要求高,企业的研发难度高。另一方面,前沿介入技术掌握在外资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史赛克、MicroVention、波士顿科学、强生等)手中,加大中国企业市场竞争难度。在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对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神经介入治疗行业有高国产替代空间。
手术操作的高技术难度带来高行业壁垒,本土企业技术提升正逐步向高质产品靠拢
国际品牌把控高值领域,国产企业逐步完成产品布局。国际品牌美敦力、史塞克、泰尔茂、强生、波士顿科学等占领着支架类等高值神经介入器械产品市场。而国内品牌如微创神通、心玮医疗、沛嘉医疗、归创通桥、上海康德莱、江苏尼科等目前以生产微导管类、微导丝类等通路类产品为主,其中沛嘉医疗、心玮医疗、归创通桥、江苏尼科等少数国产公司已能够生产部分高值产品,国产企业的产品布局逐渐完善。
神经介入类产品国产替代程度受多因素影响,取栓支架、弹簧圈及中间导管国产程度目前较高,有望成为本土企业实现国产替代的突破口
神经介入类产品的国产替代程度高低与品类市场规模、品类增速、技术难度、资金投入、注册壁垒及产品竞争程度有关。短期来看,取栓支架、弹簧圈及中间导管国产程度目前较高,有望成为本土企业实现国产替代的突破口。
具体从市场规模、研发难度及竞争程度分析,可见本土企业在考虑进行国产替代时,主要关注两个因素:
产品的市场空间:取栓支架、弹簧圈及中间导管虽然有较激烈的竞争程度,但是市场规模较其余品类大,市场发挥空间大。
技术的突破性迭代:与血管导流装置、冠脉狭窄支架等品类对比,取栓支架、弹簧圈及中间导管在研发难度上相对较低,并且弹簧圈及取栓支架的技术相对成熟,目前暂时没有跨时代的突破性技术。
深度见解:本土品牌数据表现好,产品性能提升
神经介入产品对原材料工艺、质量、安全性要求严格,受限于研发技术以及生产工艺等,国际原材料供应商普遍生产技术更成熟、产品质量更值得信赖。但本土企业已通过核心技术开发,提升神经介入产品质量及安全性等性能。
现头部企业部分产品临床数据不亚于外资品牌,表明本土企业已逐步向高端产品靠拢。短期来看医疗技术的进一步临床渗透将加速神经介入行业迭代,这将刺激企业更加重视研发投入、核心技术及渠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