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对话80后创新者|未来3-5年,AI制药界的最大突破?

2021-06-09   BiG生物创新社

从投资者到创业者,为什么选择AI药物开发赛道。


 
主持:朱祯平,三生国健总裁、首席科学官
嘉宾(左二起)
顾翠萍: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
刘  维:百图生科联合创始人、CEO
温书豪: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陈  航:星亢原创始人、CEO

从投资者到创业者
为什么选择AI药物开发赛道




 

朱祯平:  为什么想到自己出来开公司?从投资者(百度风投)转到创业者(百图生科),你认为在以后的两年之内想交一份什么样的答卷会满意?


 

  刘  维:  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

 

首先回答为什么会做?


杨森有一个著名的slogan是“患者在等待”,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很多新的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现有的新药开发不能很好地融合,虽然现有的很多新药可以延长患者几个月,乃至几年、几十年的寿命,但如果能用AI技术去更精准的发现药物岂不是更好。最终和李彦宏互相鼓励来做这个事。

 

为什么敢做?


创业前,我一直在做非常早期,定位是组局型的投资人,一直在讨论战略和产品。我现在的角色不是狭义的组局者,可以定义为系统总体规划师,要挖掘很多先进的计算技术和药厂人才。如何找到这些跨领域人才?如何判断这些技术多久能成功?在这点上,和过去20年我做的早期投资和项目的判断是很类似的。





 
朱祯平:   晶泰团队创业没几年,去年有非常大的融资(3亿美元),在制药行业很少见。现在你们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团队,未来你们想做什么?  


 

  温书豪:  上一轮募集的资金体量很大,近期还会募集更多的资金。

 

我们觉得人工智能有机会真正的渗透到药物行业中,未来几年,希望能做更多的算法,夯实药物行业数字化新基建,将现有的物理、人工智能和两三百个算法整合,做算法专属芯片,将算力规模化。

 

为什么做这些?希望可以帮助医药行业打造“屠龙刀”,让药物专家用到非常好的人工智能算法、算力、进而做出更多的药物。

 

人工智能现在刚刚开始,通过算法的桥梁衔接到药物行业,打造一个底层人工智能规模化的平台。

 





 
朱祯平:   小分子AI公司很多,为什么你们选择进入大分子这个赛道?  


 

  陈  航:  虽然生物药的数据相对较少,但我们选择的是相对容易切入,更加有前景,且更适合大分子开发的方向。

 

我们的投资人既有TMT基金,也有医疗基金,终端还是落脚到管线的价值,所以说选题很重要。我们一直在提醒自己的管线有没有市场价值,是不是往后推了依然有时代的机会?是不是做的快的话有可能成为重磅药?

最后的价值都是落脚到管线价值上。





 
朱祯平:   从投资人视角,你们更注重哪一种商业模式呢?是服务模式还是创新产品模式?公司估值的原则是什么?  


 

  顾翠萍:  每家公司侧重点不一样,我自己是从做药开始的,不管以何种方式,最后都是做药,真正的成果都是产品。每一家公司选择的成长路径不太一样,殊途不一定同归。看好AI这个行业,但对于估值还是有压力的。


 

站在巨人肩膀

AI技术如何提升临床开发成功率


 



 
朱祯平:   AI制药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概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非常老牌的公司,到近几年美国一些很火的公司,而中国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火起来的,与国外先行者相比,国内有哪些后发优势?  


 

  刘  维:  在大家都没有数据的情况下,要看谁有能更好产生数据的场景。

 

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场景,从零开始打破原有的惯性和边界,利用新颖的技术,结合中国非常丰富的临床资源、试验条件和成本资源,加快AI技术人才的迭代和开发速度。

 

在数据和计算这两个维度上,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起跑,并且国内有机会能跑得更快。不是说国外没有这个能力,他们的人才和数据资源也很丰富,但我们有自己特色的市场需求,如果能把这些东西串联起来,在中国还是非常有机会的。

 

  温书豪:  AI药物研发公司在美国占到了70-80%,对中国这个领域所有创业者而言都需要继续加油,也看到很多机会。

 

从技术维度,有机会借助TMT行业进行发展,一起构建生态,带来增量的市场。在商业模式上,如果我们愿意开放共享,一定会带来更好的数据和模型,为行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们既非常尊重前辈公司,也要找到发展的机会。

 

  陈  航:  生物医药是一个非常大的国际化市场,在国际竞争上,星亢原自创立的第一天就在想怎么去定位。

 

我们不是与薛定谔这样的公司竞争,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更好的工具去解决务实的创新药研发问题。当下这个时间段通过AI技术来进行药物开发,都是有机会的,全新的方法论,加上很好的时间窗口,慢慢的成长起来,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朱祯平:   创新药的开发在临床阶段耗资巨大且风险很高,AI技术在临床阶段有何帮助或未来设想?  


 


 
全球范围内,首个由AI设计的新药DSP-1181  

 

 

  温书豪:  药物的发现是从源头开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早期发现开始,做一个全方位的布局优化,如果在源头找出更多的目标药物分子进行优化,一定会使临床开发成功率得到提升。

 

  刘  维:  从AI技术迭代的角度来讲,不是仅仅提高判断率就可以。

 

把临床过程当成新发现的来源,当自己设计的药物真正进入这个阶段,AI设计药物一定能在临床阶段提高成功率吗?AI的核心始终不是一个单点,怎么能快速学到更多的东西迭代前端?

 

临床中发现问题,实时模型就要更新,节约时间成本和事后代价,这才是端到端AI药物公司的核心。

 

  陈  航:  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的时间周期和数据结构规范性是不一样的,临床的数据结构化程度不高。生物医药人会去想,有没有可能通过动物实验模型尽量预测临床结果?我们也希望能先在在这个方面发力,之后再想想其他的办法来降低临床失败率。 


破局与合作
未来3-5年,AI制药界的最大突破

 





 
顾翠萍:   晶泰希望在药物开发过程中与很多药企合作,你们也有一些类似投资的形式,如何平衡两者?   


 

  温书豪: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定义,我们擅长的是物理层面的算法和算力。在体系内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还有一类是AI药物研究公司会催生药物公司,我们更多的是助力的方式,早期不用担心资金,我们可以提供足够大的算力,在3天或一个礼拜做完。




 
顾翠萍:   百图生科在资金上应该不难,你们的算力和算法都很厉害,现在最缺什么?  


 

  刘  维:  因为现在是跨界融合,所以最缺人。想做AI驱动管线,全产业链缺的很多。整件事情的起点都是整合新的数据和采集新的技术,缺的是怎么把零部件真正整合好。

 

为什么现在整合不好?因为技术不稳定,高维度数据采集能力有误差。虽然AI技术有助于控制误差,利用高维度数据将误差变稳定,但也有一些新技术不稳定的问题,如何解决不稳定,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




 
朱祯平:   未来3-5年,AI制药里最可能出现的突破是什么?   


 

  刘  维:  打造高通量干湿闭环的数据提取和实验引擎,十年内希望基于引擎在传统人类设计领域无法设计的新构型领域,做出突破性的药物设计。

 

  温书豪:  3-5年时间里,如果能看到这个领域有超过60%研发中运用到AI技术是我非常期望看到的。

 

  陈  航:  AI技术如果能打通医药和服务,是我期待的下一件事情,也就是个性化医疗,而且是服务医院、保险加医药一体化,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整理:唐攀
编审:李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工智能,AI,制药,数据,技术,算法,维度,临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mAbs丨Antibodies to watch in 2023
    打开APP BiG生物创新社
  • Trop2 ADC药物的开发现状
    打开APP BiG生物创新社
  •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