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小样本回顾性综述认为慢性SCI患者,其母体和新生儿的预后与正常产妇相似。
本文由“深圳大学总医院麻醉科”授权转载
高发于T6以上,心脏血管失去交感张力,易低血压;
T2-6及以上损伤节段高于支配心脏脊髓段,迷走相对亢进,易心动过缓;
血浆中儿茶酚按水平为正常的35%;
易发生室早和右束支传导阻滞;
高位截瘫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
选择如下:
1.不耐受体位,上肢肌肉痉挛、挛缩致体位摆放困难,高度焦虑的患者—全麻;
2.有发生AD风险或AD病史,下肢肌肉痉挛的患者—全麻or区域麻醉;
3.手术部位无感觉且无AD风险(SCI在T6之下且无AD病史)的患者—镇静or 不镇静的监测麻醉;
4.感觉不完全丧失且无AD或痉挛风险的患者—局麻or周围神经阻滞。
存在AD高危患者,分娩时应持续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美国产科医师协会
椎管内麻醉是临产和分娩时最常见的防治AD的方法。一些麻醉医师认为截瘫患者脊柱变形,导致腰麻平面难以预测和控制,并没有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1998)。如果选择了腰麻,鞘内置管连续麻醉可能会更好地控制平面;AD可发生在分娩后5天,分娩后应实施镇痛(硬膜外)以预防AD发生;有应用0.25%或0.5%不比卡因实施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达到减轻AD的病例(1979/1995/2000)。
硬膜外应用哌替啶能避免AD(1985);硬膜外单独应用芬太尼不能有效治疗AD引起的高血压,但联合应用0.25%布比卡因可以(1989)。
临产时应用硫酸镁可以有效防治AD(2000)。
当感觉阻滞平面低于脊髓损伤平面时,可利用不同部位的的反射来大概评估(腹肌的收缩和对刺激的不同反应,平面以下会消失;痉挛性瘫痪变迟缓性瘫痪)(1979);血压下降也可预示椎管内麻醉以起效。
不能实施椎管内麻醉,抗高血压药(硫酸镁或动脉血管扩张剂)可能有效,但要认识到低血压可能造成子宫供血不足;静脉泵注硝普钠可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氰化物中毒。
严重呼吸功能不全或椎管内麻醉难以实施,可实施全身麻醉(1996);去神经损伤期应禁止使用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保守定义此期大概从损伤后24小时到1年(1970)。
《施耐德产科麻醉学》2018版
一些小样本回顾性综述认为慢性SCI患者,其母体和新生儿的预后与正常产妇相似。一些慢性SCI相关慢性医学问题(血栓、尿路感染、压疮、贫血和肺储备功能下降)可在妊娠期加重,这些患者出现低血压风险更大。
许多患者之前手术治疗,椎管内麻醉实施困难,阻滞失败和镇痛不完善发生率较高;使用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等或许使区域麻醉成为禁忌。即使这样,也应该做合理的尝试进行椎管内麻醉(X线透视)。
推荐产程开始之前实施硬膜外镇痛,给予试验剂量后完善镇痛效果;椎管内(硬膜外或蛛网膜下)单独使用阿片类药物会带来一些复杂的结果。为实现控制血压所需要的吸入和静脉麻醉药可能造成宫缩乏力和新生儿抑制,因此全身麻醉不是理想的麻醉方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