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比较医院感染风险管理实施前后高风险科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风险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疗质量的期望值逐渐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风险值也随之升高。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活动可全面地对风险及其原因、后果和可能性进行分析,有助于及时准确应对风险,精准感控,且医院存在影响感染管理的众多风险因素,故采取加强风险评估的综合措施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全院各临床科室进行风险评估,查找高风险科室,再针对高风险科室的各因素及环节进行风险评估,找出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控措施并干预实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通过比较医院感染风险管理实施前后高风险科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风险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0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六盘水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科室作为开展风险评估的科室,评估得出高风险科室,将高风险科室2017年医院感染风险管理实施前3个月(1-3月)住院患者为医院感染风险管理实施前组,风险管理实施后3个月(4-6月)住院患者作为医院感染管理风险评估实施后组,用以评价风险评估的预测效果。
1.2研究方法
风险评估筛选医院感染高风险科室,对高风险科室各环节进行评估,得出高风险因素及环节,针对具体因素进行干预,PDCA循环,评价干预效果。
1.2.1 风险识别
头脑风暴法,从管理、过程及结果指标进行风险识别
1.2.2 权重系数赋值
结合文献及专家咨询法,采用专家咨询法构建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模型,具体方法为:召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召开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会议,参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分的专家包括来自临床、药学、检验、护理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委员。通过专家背对背的方式对各医院感染风险因素进行评分,最后计算各因素平均得分以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分值 =权重系数×(可能性+后果严重程度或损失+当前体系);权重系数:对风险指标根据其涉及范围、重要性和影响力的综合作用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即综合作用从高到低分别赋予1.0、0.8、0.6、0.4和0.2的权重系数,表中提供权重系数可保持恒定不动;
1.2.3 构建风险矩阵
对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后果严重程度和当前管理体系完整性分析,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评分原则。坚持定量评分原则,使用均值或区间段进行判定,部分指标无法量化时可使用定性原则。如“发生医院感染”等指标分别使用2016年度医院感染率的均值量化,发生可能性大>2 倍均值、1.5倍均值< 发生可能性较大≤2倍均值、0.5倍均值<发生可能性小≤1.5倍均值、0<发生罕见≤0.5倍均值、无发生为0;“缺乏手卫生及手卫生方法不健全”、“治疗用药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检查考评分低”这几部分使用的是区间段;“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流程不健全”及“落实不全”、“感控知识欠缺”指标使用定性方式,由管理该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科室感控医生及感控护士进行赋值。
1.2.4 医院科室层面评估
对全院各临床科室进行风险评估,筛选高风险科室,再对高风险科室各环节进行评估,找出高危因素及环节,针对性进行控制、管理,实现PDCA 循环管理。
1.2.5 风险应对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优先对风险水平为极高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定期监督检查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3 统计学方法
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风险状况进行展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2
2.1 医院层面风险评估结果
第一阶段:确定高风险科室。采用科室层面风险评估表对全院各临床科室风险指标进行评估,医院层面风险评估得出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及神经外科ICU 为感染高风险科室,具体见表1。
2.2 高风险科室(NSICU)层面评估结果
第二阶段:通过第一阶段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得出极高风险科室(神经外科ICU),再针对其各环节进行评估,得出高风险因素及环节,以便下一步干预,具体见表2。
2.3 高风险部门高危因素及环节进行干预,PDCA循环。
2.4干预效果
2.4.1 高风险科室NSICU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手消毒剂每床日消耗量变化。针对第二阶段得出高风险因素及环节进行逐项干预、整改,PDCA循环,手卫生依从率明显提高(X2=10.061,P<0.05),手卫生正确率明显提高(X2=39.376,P<0.05),快速手消毒剂每床日消耗量从11.7 mL 增加到16.4 mL。
2.4.2 高风险科室(NSICU)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率变化
本研究对高风险科室高风险因素及环节进行逐项干预后,与干预前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干预前监测99例,发生医院感染12例,医院感染率为12.12%,干预后监测128例,发生医院感染5例,医院感染率为3.91%,干预后感染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具体见表5。
3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部分,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目的是为有效地应对风险提供有力的证据和信息,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能分析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为风险应对指明方向,而风险应对旨在针对高危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并实施、管理、实现PDCA循环,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3.1医院层面风险评估
目前医院感染管理领域,大多数医院感染管理风险评估的研究基本上只是部门层面的评估,如对危险因素、或是某个具体项目、某重点部门的研究,从医院全院层面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医院感染管理的风险评估不多见。这也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为确定高风险科室。本研究采用预先设计的全院层面风险评估表对全院各临床科室风险指标进行评估,得出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及神经外科ICU为感染高风险科室,将分值最高者作为风险评估研究科室。
3.2极高风险科室(NSICU)层面评估
采用预先设计的科室层面风险评估表对高风险科室进行细化评分查找高风险因素及环节,风险评估分值为极高风险因素分别为:保洁员培训缺乏;手卫生正确率、依从率低,快速手消毒剂每床日消耗量低;医院感染率高。这些因素及环节作为干预重点项目。
3.3干预效果评价
将高风险科室高风险因素纳入干预研究(3个月),针对具体因素制定干预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并督导落实持续改进,实现PDCA管理后。保洁员培训由每年一次调整为每季度一次,定期深入科室现场指导培训,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明显提高,手消毒剂每床日消耗量增加,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
3.3.1 高风险科室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变化
大量研究证实,医务人员的手是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可以降低手部细菌载量,降低30%医院感染,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措施,在本研究中,通过持续采取针对手卫生的多方面干预措施,高风险科室干预后,手卫生依从率明显提高(X2=10.061,P<0.05),手卫生正确率明显提高(X2=39.376,P<0.05),快速手消毒剂每床日消耗量从11.7 mL 增加到16.4 mL。对阻断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交叉传播和降低医院感染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3.2 极高风险科室干预前后医院感染情况
NSICU医院感染率从干预前12.12% 下降到干预后3.91%(X2=5.4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风险管理筛选出高风险科室及其高风险因素及环节,细化项目,针对性进行管理、控制,能有效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当前如何有效而科学地将感染控制关口前移已经成为感染控制工作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初步探讨建立一种医院感染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模式,为今后医院感染管理及监测工作提供新的参考方法。
从目前的医院感染风险评估研究成果来看,未来医院感染风险评估研究和应用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风险评估工具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系统化、规范化的使用;二是医疗风险评估与护理工作风险管理已在我国成熟应用,可借鉴两者的有效评估方法,使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化;三是契国家卫健委推广医院信息化建设之机,建立医院感染风险管理系统。风险评估与信息化建设双剑合璧,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
来源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No.59 .医院管理.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模式在某三甲综合医院应用研究
文案采编 | 姣姣
图片 | 创客贴、135编辑器
排版 | 微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