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双抗好还是两个单抗组合好?
嘉宾: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右)
主持:科望医药CMO,秦续科(左)
2021年1月20日,默克宣布其PD-L1/TGFβ双抗M7824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中期分析显示无法击败默沙东的PD-1抗体Keytruda,终止该三期临床研究。对此,沈教授如何解读?
在生物标记物方面,PD-L1高表达可以在NSCLC里选出比较能够受益的患者,但是在消化道肿瘤没有看到特别大的分别,也请沈院长跟我们分享一下。
沈 琳 : 你提的问题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对于M7824的改变,从当初的兴奋不已,到现在有点失望,大家对PD-L1/TGF-β双抗的未来怎么走可能有点迷茫。
到底是双抗好还是两个单抗组合好?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就是用实践来回答,临床就是金标准,不管是二价双抗还是四价双抗,首先要安全,其次要有效,不然技术再高超可能也不行。在消化道肿瘤,几乎每个瘤种都代表了一种类型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它非常复杂,对于PD-L1/TGF-β双抗,它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大家不要因为一期临床结果就盲目乐观,因为从一期临床走到二期、三期失败率超过50%以上。国内我们应该是最早接触这个药上临床的中心,如果当初大家要生产或者跟风的时候,我可能不太鼓励做这方面biosimilar。
PD-L1/TGF-β双抗在胆管癌和胃癌这两个瘤种之间有多大差别?
VEGF/DLL4双抗,早期数据显示在贝伐单抗耐药的人群也可以看到疗效,这个结果您有什么解读?
沈 琳: 这个药都是作用于血管内皮的,其实贝伐单药有效率非常低,如果已经耐药以后再有效也不奇怪,ramucirumab也是这样。
现在很多小分子药在贝伐用完之后其实仍然可以有效,对于抗血管生成这样的作用机制它并不是直接效应,一定是通过免疫环境的调节起到了一定作用。
如果加了一个药物后作用更强了,重要的一点是这个药将来的定位在哪儿?
做了新药以后到底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药好做,锦上添花的药不好做,如果定位不合适的话,我觉得会非常难,因为它的作用我认为还是微小的,除非它在作用于血管内皮以外,还有更强其他的机制,但绝不是直接带来的response rate,我的理解是这样。
刚讲到抗血管生成机制可能远超过目前所了解的,T药和贝伐联合在肝癌看到了一定的疗效,这种新的探索在消化道肿瘤也在开始做,像仑伐和K药联合,但看到的数据却并未达到我们的预期,这方面您有什么看法?
沈 琳: 胃癌在这方面的研究,我没有多少信心,即便是微小的提高也是合适的,因为太难了。
但是另外一个途径觉得蛮有意义的,对于PD-1失败以后的治疗或者二、三线治疗,现在的研究几乎没有,这部分病人能否通过改变微环境进一步攻克原来的PD-1耐药是我们目前探索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二期临床就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也有一定的免疫调节药物,联合原来失败的药物,看它的效果怎么样,在消化道肿瘤也做了一些二线的治疗和探索,三期临床研究也在进行当中。
但是能否成功,这种个案或者临床经验积累不足以支撑成为一个诊疗的实践指南,还是需要循证医学证据,但是我觉得这是很有前景的。
在工业界里面,像TGF-β/PD-L1,CTLA-4/PD-1这些一旦有一些signal,在中国就会有很多厂家进行同样的靶点研究,在这种环境里面您有没有什么建议?
整理|裴敏
编审|李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