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医生应该是离灾难、灾害最近的人,因为麻醉医生的职业血液里流淌着在灾难现场呵护生命的基因和能力,是天职更是本能。
姚尚龙教授似乎和灾难、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着“不解之缘”。
1998年抗洪救灾,2003年SARS救治,2008年汶川地震……在武汉抗疫的关键时候,即使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姚尚龙教授依旧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出谋划策。
他说,麻醉医生应该是离灾难、灾害最近的人,因为麻醉医生的职业血液里流淌着在灾难现场呵护生命的基因和能力,是天职更是本能。
作为一名医院管理专家,当医院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课题和要求。
他说,麻醉学科水平不高,医院发展难高质量。
灾难是学科的“试金石”
在四川德阳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座抗震英雄纪念碑,姚尚龙教授的名字赫然在目。
2008年,汶川地震,姚尚龙教授率队前往地震重灾区什邡市进行医疗救援。姚尚龙教授操刀了17台手术麻醉,成为全医疗队实施麻醉手术最多的专家,他所带领的医疗队以能“打硬战”享誉地震灾区。他将自己在抗震救灾中的思考写成论文,在《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上发表,向全社会呼吁加强灾难医学研究与初级创伤救治培训。
汶川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留给姚尚龙教授很多回忆和故事,他更看到麻醉医生在灾难面前的价值和能量。
“与医院场景相比,灾害灾难一线的医疗救治有着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从团队作战到单打独斗,从深思熟虑到快速判断,从有准备之仗到无准备之仗,需要医务人员有敏锐判断力、沟通能力,能够快速确定救治方案,实施精准救治。”
麻醉医生能胜任吗?姚尚龙教授认为,麻醉医生天生具备这个能力。
麻醉医生作为“全科中的专科医生,专科中的全科医生”,在灾难面前,他们都像是排头兵,永远在前“冲锋陷阵”。麻醉医生是“现场最佳救命医师”,在手术台上会经常遇到大出血、休克、心跳突停等紧急情况,练就了他们在危急情况下的诊治和对生命的维持。
更为重要的是,麻醉医生炼就了强大的协调、组织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姚尚龙教授表示,从学科历史、职业场景和教育三个方面来看,麻醉和灾害医学都有必然联系。
“灾难医学是麻醉医生创立,麻醉和灾害医学有必然的联系,离开麻醉医生谈灾难医学没有任何意义。每一个麻醉医生都应该具备应急处理能力,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灾难一线是职业的试金石,从汶川地震到新冠肺炎防控,麻醉医生让人眼前一亮。
新冠疫情爆发,姚尚龙教授的四十余名学生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这其中就有“人民英雄”张定宇。张定宇在多个场合表示: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这是我引以为豪的地方,麻醉的职业训练和熏陶让我获益。
树立自信 抓住机会
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麻醉学科独立成科,很多人对于麻醉学科价值认识不清楚。很长一段时间麻醉学科在医院、在老百姓心中存在感较差,麻醉医生心中也缺乏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认可度。
然而情况正在发生改变,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麻醉学科同仁的共同努力,麻醉学科正迎来发展的美好时代。
2018年8月,7部委印发《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服务领域、积极性调动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2019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
在不少麻醉专家看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专门政策扶持一个学科发展并不多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会是麻醉学科发展的“拐点”。
“麻醉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人均寿命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均寿命从建国初期的40多岁,到现在的70多岁,麻醉学功不可没,它使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降低,也使老年人度过手术期,生命得到延长。现在所提倡的舒适化医疗,就是让患者的生老病死变得有尊严,全程无痛才能谈得上尊严。”在姚尚龙教授眼中,麻醉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应该让更多人了解麻醉,麻醉走向社会。
“麻醉医生不仅是手术室里保命,更能救命。麻醉插管小分队,体现出麻醉医生的工作特征,开创性的提出气道开通,为后续治疗提供机会,极大降低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
无痛分娩、舒适化医疗、围术期管理……麻醉医生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从保命到救命,从手术室到更为广阔的舞台。
姚尚龙教授希望,麻醉医生们要有自信,更要有作为。
“麻醉学科可以有很大作为,不仅是让患者睡着。学科发展迎来很好的契机,要抓住机会。”
高质量发展必须依赖高水平麻醉
时任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曾在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年分会年会上说过:一个医院好不好,看它的麻醉科就知道,麻醉科强,这个医院一定强,麻醉科弱小,这个医院不可能强大。
作为一名医院管理专家姚尚龙教授认为,麻醉学科在医院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没有麻醉学科的高水平发展就没有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麻醉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保障学科,降低死亡率是麻醉最低要求。现在我们更强调品质麻醉、人文麻醉、学术麻醉。”
姚尚龙教授认为,随着麻醉学科发展的内涵不断扩大和升级,品质麻醉、人文麻醉、学术麻醉都是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
“国外指南多次提出,麻醉水平与患者预后质量息息相关。此外,日间手术的实施更依赖麻醉水平提升。可以说,医院向前高质量发展必须依赖高水平麻醉驱动。”
不应该低头只做一名麻醉匠。
“麻醉医生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同样油盐酱醋针对不同患者烹制出不一样的美味佳肴。”姚尚龙教授希望麻醉医生看到职业的美好,麻醉学科的美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