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秽物质不但冲下去很困难,冲下去的速度也很慢,也就有更大的机会导致细菌向四周蔓延。
曾经有人用荧光剂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向马桶内倒入适量荧光剂,关闭室内光源,打开紫外线灯。按下抽水马桶开关,可以看到荧光剂瞬间被马桶抽走,但是在马桶圈、马桶盖,以及马桶周围的物体表面上,均检测出荧光剂的存在。这些荧光剂,甚至可达到3米左右的天花板。
通过这个实验,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上完厕所冲马桶时不盖盖子,可能会使细菌向四周弥漫,因此建议大家都盖马桶盖。这种说法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甚至有部分宣传健康教育的地方电视台,也拿这个实验作为实例。
可实际上,这个实验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对照组。这个实验只能说明冲马桶时打开马桶盖,可能会导致细菌向周围溅射,但是不能证明关闭马桶盖冲马桶,要比打开马桶盖冲马桶,溅射细菌更少。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的师生,通过更加全面、完善的实验,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说明一下,为什么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谣言又错在了哪些地方。
没有设置对照组
在该大学制定的实验中,研究人员首先设置了对照组,用以比较两种冲水模式的区别。选择两个环境几乎完全相同的马桶,在马桶一侧安置置物架,于不同高度放置培养皿,用以收集样本。向两个马桶中倒入适量大肠杆菌溶液作为标志物,并将对照组的马桶盖打开。
没有纵向对比
经过正确的实验发现,在马桶上方0.5-1米处的培养皿,要比1.5米以上的培养皿,采集到的细菌样本更多,且两组实验均出现类似表现。这个实验从侧面起到了辟谣的作用,因为即便盖上马桶盖来冲水,马桶上方依然能够采集到细菌样本。
没有横向对比
在第2次实验中,研究人员需要比较两种不同冲厕所方式,在相同位置能够采集到的细菌数量。经过多次研究证实,在相同高度,开盖冲马桶时采集到的细菌总数,要比关盖冲马桶采集到的细菌数量少很多。甚至在刚冲厕所的一段时间,开盖冲马桶向四周溅射的细菌总数,不足关盖冲马桶的一半。
标志物选择错误
错误冲马桶方式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通过细菌增殖速度来表现。荧光剂与细菌,质量、体积差距太大,因此,荧光剂不能作为标志物。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上完厕所冲马桶时一定要打开马桶盖。得出这个结论,其实并不奇怪。
因为马桶的基本结构、冲水原理,早已为这个结果盖棺定论!
马桶又被称之为抽水马桶,而不是冲水马桶,这个名字是有科学原理存在的。马桶的工作原理是虹吸作用,涉及到的物理学因素伯努利原理,即为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当打开马桶盖冲水时,水面上方空气流速较快,压强较小,受到大气压的影响,马桶内的污秽会迅速向下抽走。如果盖上马桶盖冲水,水面上方空气流速较慢,压强较大,与大气压形成的压力差较小。
因此,污秽物质不但冲下去很困难,冲下去的速度也很慢,也就有更大的机会导致细菌向四周蔓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