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P与NT-proBNP有什么区别?
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是目前在心衰诊疗中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标志物,两者在临床应用中有什么差别?升高多少时提示心力衰竭?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BNP和NT-proBNP的来源
心肌细胞受到压力/牵拉刺激后,即心室容积扩张、压力负荷增加时,首先形成一个含134个氨基酸的B型利钠肽原前体(pre-proBNP),随后蛋白酶切掉N端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变成含有108个氨基酸的B型利钠肽原(proBNP),后者在内切酶作用下等摩尔地裂解为一个N端含有76个氨基酸的NT-proBNP1-76,和一个环状结构含有32个氨基酸的BNP77-108。两者主要由心室肌产生并分泌入血,心室肌无存储BNP和NT-proBNP的功能。心房肌也可产生一定量的BNP和NT-proBNP。
BNP的清除有3种途径,即通过与NPR-C结合被清除、通过中性内肽酶分解清除、被肾脏等高血流量器官排泄。NT-proBNP缺乏主动清除机制,主要通过肾脏、肌肉、肝脏等高血流量器官被动清除。BNP的半衰期约为20min,NT-proBNP的半衰期约为60~120min。
BNP的生理功能包括扩张血管、排水、排钠,抑制RAAS和SNS,主要通过利钠肽受体(NPR)介导。目前认为NT-proBNP无生理活性。
影响BNP和NT-proBNP水平的因素
1.年龄、性别及体重:是影响正常人BNP和NT-proBNP水平的常见因素。BNP和NT-proBNP水平随着成人年龄增长而升高,可能与高龄导致的心脏舒张功能改变有关;研究发现,正常女性BNP和NT-proBNP水平高于男性,可能与激素水平有关;此外,肥胖者较非肥胖者BNP和NT-proBNP水平低,表现为BNP/NT-proBNP与体重指数(BMI)成反比,这可能与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细胞的BNP清除受体表达增加,导致BNP清除能力增强有关。
2. 肾功能:
BNP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降解,一条是中性肽链内切酶途径,另一条是钠尿肽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途径,因此,BNP浓度受肾功能影响较小。
而NT-proBNP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因此受肾功能影响较大;NT-proBNP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也被认为与增龄伴随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NT-proBNP清除能力下降有关,因此NT-proBNP诊断急性心衰的界值需要根据年龄进行调整。
3.除心衰以外的其他心血管疾病:其他能够引起心室壁牵拉和张力增高的心血管疾病,也会引起BNP或NT-proBNP水平升高,如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心包积液或压塞、缩窄性心包炎、心腔内异常通道、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等。
4.非心血管疾病:能引起心房扩张、血容量增加、血钠离子浓度增高、血管紧张素增多的其他疾病也会使得BNP或NT-proBNP水平升高,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肺部疾病、甲亢、败血症、烧伤、卒中、肝肾功能异常以及休克等疾病。
5.药物影响:在使用人重组BNP(新活素)治疗心衰时,由于检测所采用的抗体无法区分内源性和外源性BNP,检测的BNP水平增高,影响结果判读,不过新活素的影响在4-5个半衰期(约2h)后会消失。此外治疗慢性心衰的新药LCZ696(中性内肽酶抑制剂)会减缓BNP的降解速度,也会使得BNP水平升高。相比而言,NT-proBNP不受人重组BNP和中性内肽酶抑制剂的影响。
综上所述,BNP与NT-proBNP的区别见下表:
在慢性心衰的临床应用中,BNP/NT-proBNP用于排除心衰诊断价值更高。排除慢性心衰诊断的临界值:BNP<35 ng/L,NT-proBNP<125 ng/L,阴性预测值高,在此范围内,心衰诊断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高于上述诊断界值,则需进一步检查,结合临床诊断,并且需考虑到引起BNP/NT-proBNP升高的非心衰因素。
急性LVEF降低性心衰患者治疗后,利钠肽较基线值明显下降,提示治疗有效。目前认为急性LVEF降低性心衰利钠肽的治疗目标值NT-proBNP可设定为较基线值降幅≥30%或绝对值<4 000 ng/L;BNP可设定为较基线值降幅>50%或绝对值<350~400 ng/L。
是否需要对所有住院的急性心衰患者进行BNP/NT-proBNP动态监测来指导心衰治疗,目前尚有争论。建议在临床病情综合判断的基础上,至少监测包括基线(发作/住院时)和病情稳定(出院前)2个时间点的BNP/NT-proBNP水平;如患者病情变化或极度危重,又缺乏血流动力学监测,也可以监测利钠肽水平。
如果住院期间患者经治疗后利钠肽水平不降,应考虑以下几种情况:①高利钠肽水平反映的就是患者的“干”利钠肽,这类患者心衰程度严重,预后差;②患者可能存在其他导致利钠肽水平升高的生理状态、并存疾病或合并用药等情况;③患者对当前治疗措施无反应,需要强化治疗。
病情稳定后出院的心衰患者,如BNP升高>50%基线值,在排除其他因素后,提示心衰失代偿。中等质量证据显示,在年龄<75岁的慢性LVEF降低性心衰患者中检测NT-proBNP指导心衰治疗可降低病死率,降低中期(9~15个月)心衰再住院风险,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Ⅱa类推荐,B级证据)。采用BNP≤100 ng/L、NT-proBNP≤1 000 ng/L作为慢性LVEF降低性心衰的治疗目标值可减少不良临床事件。病情已稳定的患者,如利钠肽水平仍明显增高,应加强随访和治疗。
采用NT-proBNP指导舒张性心衰治疗还没有被证实有临床获益。
医师不应单纯依赖BNP/NT-proBNP检测水平进行心衰诊疗,应立足临床,结合患者的全面临床情况做出判断。
急性心衰患者入院时BNP/NT-proBNP水平越高,短期和长期的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心血管病死亡、全因/心衰/心血管病住院)发生风险越高。利纳肽住院期间的动态变化及出院前检测水平在预后评估方面可能较入院水平价值更高。
对慢性心衰患者而言,BNP/NT-proBNP水平也是预测不良预后(包括全因/心血管病死亡、全因/心血管病/心衰住院)的独立因素,但其评估预后的界值尚未完全明确。慢性心衰患者定期连续监测BNP/NT-proBNP价值更大,检测值长期稳定提示心衰进展风险低,检测值升高预示心衰恶化,需更密切的临床监测和随访。
文章来源:急诊时间,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或在公众号下方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
编辑:青翠欲滴
审校:晨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剩余70% 认证后阅读全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