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低血压与术后认知受损的关系之五:心脏手术中卒中相关的低血压阈值的界定
卒中是心脏手术患者发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目前对术后卒中的病理生理学缺乏明确的认识,在患者行心脏手术接受体外循环(CPB)前、中、后发生低血压与术后发生卒中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CPB期间也没有指南指导平均动脉压(MAP)的维持水平,因此,辨别围术期卒中风险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来自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心脏研究所的Louise Y Sun对2009年1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在渥太华大学心脏研究所接受心脏手术行CPB的7457名成年患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评估术中低血压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术后卒中之间的关系。本文于2018年9月发表在Anesthesiology杂志上。
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渥太华大学心脏研究所围手术期数据库,包含患者人口统计、共病、术中管理和血流动力学、术后干预和住院结果。回顾性队列研究对2009年1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在三级中心接受心脏手术需要CPB的成年患者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是术后缺血性卒中(指术前不存在的新的局灶性或全局性脑血管源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持续24小时或更长的时间)。由于CPB前、中、后存在生理差异,因此术中低血压定义为在CPB前、中、后MAP分别小于55、55-64、65-74mmHg的时间。卒中和低血压之间的关系采用有倾向评分校正的Logistic回归进行检查。
结果
在纳入分析的7457例患者中,有111例(1.4%)患者术后确诊为卒中。表1总结了卒中患者和非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围手术期特征。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和女性;既往有高血压、颈动脉或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活动性心内膜炎或术前心源性休克;再次接受手术、紧急手术或更复杂的手术(即CABG/瓣膜联合手术);CPB持续时间较长,最低CPB红细胞压积< 0.22,或术后新发房颤。
表1.术后卒中患者和非卒中患者的特点
变量 | 卒中(n = 111) | 未卒中(n= 7,346) | P值 |
人口统计资料 | |||
平均年龄(岁) | 69 ± 15 | 65 ± 12 | 0.01 |
女性,n (%) | 44 (40) | 2,059 (28) | 0.007 |
病史,n (%) | |||
高血压 | 93 (84) | 5,253 (72) | 0.004 |
LVEF < 35% | 10 (9) | 898 (12) | 0.30 |
心衰 | 41 (37) | 2,379 (32) | 0.31 |
颈动脉疾病、TIA或卒中 | 33 (30) | 1,364 (19) | 0.003 |
糖尿病的药物 | 31 (28) | 1,952 (27) | 0.75 |
GFR < 50 ml·min-1·1.73 m-2 | 38 (34) | 1,207 (16) | < 0.001 |
透析 | 3 (3) | 146 (2) | 0.59 |
再次手术 | 11 (10) | 686 (9) | 0.84 |
紧急手术 | 24 (22) | 675 (9) | < 0.001 |
术前休克 | 12 (11) | 345 (5) | 0.003 |
活动性心内膜炎 | 8 (7) | 176 (2) | 0.001 |
手术类型,n (%) | |||
单独CABG | 22 (20) | 3,144 (43) | < 0.001 |
单独瓣膜手术 | 23 (21) | 1,869 (25) | |
CABG联合瓣膜手术 | 66 (59) | 2,333 (32) | |
术中 | |||
平均旁路持续时间(分钟) | 149 ± 79 | 107 ± 52 | < 0.001 |
最低红细胞压积< 0.22,n (%) | 20 (18) | 601 (8) | < 0.001 |
术后 | |||
新发房颤 | 45 (41) | 761 (10) | < 0.001 |
*低血压发作时间超过卒中患者平均低血压持续时间的患者。CPB = 体外循环;MAP =平均动脉压
表3描述了在CPB前、中、后,卒中与各种低血压阈值之间的关联。CPB期间,卒中与持续较长时间的低血压有关,CPB MAP小于55mmHg每增加10min,卒中几率增加16%(校正后的OR=1.16;95% CI,1.08-1.23),MAP在55-64mmHg之间每增加10分钟,卒中几率增加13%(校正后的OR=1.13;95% CI,1.05-1.21)。
表3.术中低血压不同阈值和持续时间的倾向校正卒中比值比
每10分钟低血压校正OR (95% CI) |
时间 | MAP (mmHg) | 总低血压持续时间 | P值 | 最长发作时间 | P值 |
CPB前 | < 55 | 0.98 (0.80–1.21) | 0.86 | 1.25 (0.86–1.83) | 0.24 |
55–64 | 0.99 (0.87–1.13) | 0.84 | 1.04 (0.86–1.27) | 0.68 | |
65–74 | 0.92 (0.83–1.03) | 0.16 | 0.95 (0.81–1.10) | 0.48 |
CPB中 | < 55 | 1.16 (1.08–1.23)*† | < 0.001 | 1.16 (1.02–1.31)*† | 0.02 |
55–64 | 1.13 (1.05–1.21)*† | 0.001 | 1.10 (1.01–1.21)*† | 0.03 | |
65–74 | 1.05 (0.96–1.14) | 0.28 | 1.08 (1.01–1.16)*† | 0.03 |
CPB后 | < 55 | 1.08 (0.99–1.19) | 0.18 | 1.04 (0.82–1.35) | 0.76 |
55–64 | 1.08 (0.99–1.17) | 0.07 | 1.08 (0.97–1.21) | 0.21 | |
65–74 | 1.02 (0.93–1.12) | 0.70 | 1.08 (0.99–1.18) | 0.07 |
*具有临床意义的关联;†具有统计意义的关联
CPB =体外循环;MAP =平均动脉压;OR =比值比
除术中低血压外,其他卒中危险因素见表4。CPB前MAP小于55mmHg对卒中的影响因复杂手术(冠脉搭桥和瓣膜联合)和术后新发房颤而几率增大。
表4. 卒中的多变量预测因素
预测因素 | 校正OR(95% CI) | P值 |
人口统计资料 | ||
年龄(每10岁) | 1.33 (1.07–1.65)* | 0.01 |
女性 | 1.40 (0.92–2.13) | 0.11 |
病史 | ||
高血压 | 2.27 (1.23–4.19)*† | 0.009 |
LVEF < 35% | 1.85 (0.86–4.00) | 0.12 |
心衰 | 0.66 (0.42–1.04) | 0.08 |
颈动脉疾病、TIA或卒中 | 1.44 (0.90–2.30) | 0.13 |
糖尿病的药物 | 1.01 (0.64–1.58) | 0.98 |
GFR < 50 ml·min-1·1.73 m-2 | 0.85 (0.53–1.39) | 0.52 |
透析 | 0.66 (0.18–2.41) | 0.53 |
再次手术 | 0.71 (0.35–1.43) | 0.33 |
紧急手术 | 2.04 (1.09–3.83)*† | 0.03 |
术前休克 | 1.44 (0.63–3.29) | 0.39 |
活动性心内膜炎 | 1.56 (0.55–4.43) | 0.41 |
手术类型 | ||
单独CABG | Reference | 0.005 |
单独瓣膜手术 | 1.62 (0.84–3.14) | |
CABG联合瓣膜手术 | 2.82 (1.64–4.86)*† | |
术中 | ||
旁路持续时间(每10min) | 1.04 (1.01–1.06)* | 0.003 |
MAP<55mmHg(每10min) | ||
CPB前 | 0.98 (0.78–1.23 | 0.83 |
CPB中 | 1.11 (1.03–1.20)*† | 0.008 |
CPB后 | 1.07 (0.98–1.18) | 0.14 |
最低红细胞压积< 0.22 | 1.14 (0.64–2.02) | 0.65 |
术后 | ||
新发房颤 | 4.42 (2.90–6.74)*† | < 0.001 |
*具有临床意义的关联;†具有统计意义的关联
CABG =冠状动脉搭桥术;CPB =体外循环;GFR =使用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LVEF =左心室射血分数;MAP =平均动脉压;OR =比值比;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表5显示了CPB前、中、后总的低血压持续时间以及CPB前后合并低血压持续时间与卒中之间的关系。MAP小于64mmHg超过10min与卒中相关。
表5. 不同阈值下合并低血压持续时间的倾向校正后卒中比值比
*具有临床意义的关联;†具有统计意义的关联
CPB =体外循环;MAP =平均动脉压;OR =比值比
CPB前MAP的小幅降低(小于10%)似乎具有保护作用,而CPB期间MAP阈值低于诱导前与卒中相关,见表6。
表6. 相对于不同阈值和术中低血压持续时间的卒中倾向校正后的比值比
*具有临床意义的关联;†具有统计意义的关联
CPB =体外循环;OR =比值比
醉翁之艺 点评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数据分析发现,在CPB中,术中MAP低于64 mmHg超过10分钟时,围手术期卒中风险有所增加。尽管目前的研究是一项单中心研究,需要进一步更广泛的研究来确认结果的普适性,但不可否认,术中MAP水平可能是影响术后是否发生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术中对MAP的调控可成为一个血流动力学治疗靶点,为今后CPB的血流动力学目标导向治疗的前瞻性研究提供依据,更为制定减少术后卒中发生率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刘婷,庄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