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学术"打假神探"比克博士被告上法庭,这场官司备受关注

2021-05-31   医诺维

科学研究结果需要有质疑、有批评;这是确保学术严谨性的基础。



2021年4月29日,世界最知名的学术打假专家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博士被法国最著名的微生物学家迪迪埃·拉乌尔特(Didier Raoult)以道德骚扰、企图敲诈勒索”的罪名告上法庭。

该事件立即在学术圈内引起最广泛的关注,法律诉讼事件被披露后,ScienceNature分别于5月27日在各自的学术新闻版块做了重点报道。


尽管目前只是控诉阶段,Science杂志已经迅速亮出立场,题目直接是“Scientists rally around misconduct consultant facing legal threat after challenging COVID-19 drug researcher”(科学家们聚在挑战COVID-19药物研究人员而面临法律诉讼的学术打假专家旁边)。

Nature杂志则题目中性,是“Scientific image sleuth faces legal action for criticizing research papers”(科学影像检察因批评研究论文而面临法律诉讼),但副标题却充满警惕,是“Researchers say the complaint filed against Elisabeth Bik could have a ‘chilling effect’ on scholarly criticism”(研究人员说,针对伊丽莎白·比克提起的申诉可能会引发对学术批评产生的“寒蝉效应”。)。


两个报道都提到,已有1,000多位科学家在公开信中对比克博士表示支持



比克博士做了什么,引起官司?


本次的起诉方,Raoult是法国医生和微生物学家,从2008年起一直领导着位于法国马赛市的地中海感染研究所(IHU)。在Raoult的职业生涯中,获奖无数,甚至有一种菌属Raoultella专门以他的名字命名。

Raoult的研究成果也极为丰富,已经发表了2,300多篇论文。我们通过google scholar可以看到,已有超过18万次引用,h指数为198

由此,Raoult成为欧洲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微生物学家,全球第七;其在Q热和Whipple病方面的研究论文,是该领域的必读必引论文。



这么一位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医生科学家,咋看也不像一个被比克博士盯上的人啊。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论文是学术成就的标志;但如果“图片误用”,却可能会成为令其彻底退出学术圈的直接原因。

2020年3月20日,Raoult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发表羟氯喹和阿奇霉素治疗COVID-19有效的临床试验,这项研究立即引起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被前总统Trump带药并获批紧急使用授权。
比克博士对这篇文章对临床的影响深感焦虑,因为这不是一篇设计严谨的论文。比克博士也对研究质量提出质疑,包括该研究似乎在伦理学批准之前就已经开始,并且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大的基线差异,还有一些患者出于可疑的原因未被分析。

对于临床研究来说,比克博士的质疑其实并未构成确凿的学术不端证据。而且,论文题目也明确是开放标签、非对照临床试验。
但随后,比克博士在Raoult发表的其他63篇论文中检查出了重复/错误使用的图片等问题,并将其发布在PubPeer上。其中一篇论文由此被撤稿,还有一篇发表了勘误,更多论文正在被调查。

没想到这激怒了Raoult,后者称比克博士为“女巫猎人”及其他诋毁的词汇。

这种做法似乎和“德高望重”的研究所所长、知名医生的形象严重不符。

实际上,才华横溢 + 叛逆好斗其实却正是真正的Raoult
早在2012年,发表于Science的一篇Didier Raoult画像的文章中,直接认为,Raoult博士富有想象力、叛逆;这位法国最高产的微生物学家热衷于打架!这篇文章也指出了Raoult研究中的诸多学术不端。


现在,对于Raoult给予的“道德骚扰、企图敲诈勒索”这一指控,比克博士予以否认,认为自己的评论是标准的科学质疑和评论。
比克博士也表示:这是她面临的第一个真正的法律指控。
“最开始我觉得很孤独”,
但是其他科学家的支持,改变了这个感觉。比克博士也表示,不打算停止调查图片错误及学术不端。她说:

“我不想受到威胁。如果我触犯了法律,我会停止。但是我没有!”


与其他学术打假人早就官司缠身相比,尽管比克博士一贯以严谨认真著称,但对于终究会来的官司,我们并不意外。
我们希望这场官司不会引起‘chilling effect’ on scholarly criticism(对学术批评噤若寒蝉)。

科学研究结果需要有质疑、有批评;这是确保学术严谨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430-z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1/05/scientists-rally-around-misconduct-consultant-facing-legal-threat-after-challenging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elib.tcd.ie/content/335/6072/1033.long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微生物学家,科学家,学术,打假,题目,法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