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精读 | 门诊手术行外周神经阻滞后暴发痛的危险因素
前言
INTRODUCTION
日间手术中,整形外科或骨科等类型手术可导致术后24-48小时的严重疼痛。目前处理严重术后急性疼痛的主流方案为多模式镇痛,其中包含实施单次外周神经阻滞(PNB),给予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镇痛药(NSAID)和阿片类药物等。单次PNB可在术后6-8小时内提供有效镇痛,减少阿片用量和术后恶心呕吐,使患者尽早达到离院标准。但术后疼痛持续的时间不尽相同,通常为24-72小时。当PNB作用尚未消退时,来自手术部位的疼痛信号被完全阻断;但在局麻药作用逐渐消退后,疼痛程度可在短时间内急遽增加,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PNB后的暴发痛。
PNB后的暴发痛主要发生在术后12-24小时。Williams等人制定了暴发痛评分(RPS),将暴发痛的严重程度进行了量化。回顾患者的术后疼痛数字评分(NRS)记录,用PNB作用消退后12小时内最高的NRS减去PNB作用消退前12小时内最低的NRS即可得到RPS。然而,使用RPS判定是否发生了暴发痛时,没有明确的界定值,且需要患者有较为详细的NRS记录,使其广泛应用受限。近期的一篇综述总结了暴发痛的主要特征:PNB作用消退后的12-24小时内出现严重疼痛(NRS≥7),无论静息或运动时镇痛效果均明显变差,持续大约2小时。
为患者实施PNB的初衷,是为了使患者在麻醉药物和口服镇痛药物的衔接过程中提供持续有效的镇痛,改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Katz和Seltzer等研究团队发现,持续有效的术后镇痛可降低术后出现慢性持续性疼痛的风险。既往研究表明,麻醉、手术和患者因素都可能影响暴发痛的形成。其中一些因素,如年龄、性别和术前既存疼痛等,也与术后严重疼痛的形成相关。而手术类型和部位等因素也会影响暴发痛的严重程度。一些文献指出,局麻药和佐剂都可能影响神经周围炎症的情况,从而影响暴发痛的形成。而延长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以及向神经周围持续输注局麻药能够降低暴发痛的发生率。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门诊手术实施PNB后暴发痛的发生率,分析相关高危因素,为识别暴发痛的高危人群及制订针对性的围术期镇痛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METHODS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2019年2月期间在加拿大Halifax的Queen Elizabeth II Health Sciences Centre行门诊手术的患者。该医院将所有接受PNB的患者均按日期登记在册,由专职护士在术后24小时常规进行电话问卷随访,手术相关疼痛数据及患者功能活动的情况均被详细记录在问卷内。研究所需数据从院内数据库,Innovian®术中记录系统和每日电话随访问卷中获得。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拟行门诊手术并接受了PNB(无论是否联合GA或镇静),完成术后电话随访的患者。门诊手术的定义为:患者计划在术后直接从麻醉后恢复室(PACU)离院。对意向施行门诊手术的患者,如因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导致术后计划外就医或入院仍纳入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 手术日前已入院或拟术后入院的患者。② PNB失败:PNB完成后未出现感觉阻滞,或出PACU时仍有中重度疼痛(NRS>3)。③ 术后每日电话随访连续数天均无法联系到的失访患者。④ 除单次PNB外,施行了硬膜外血补片、脊髓麻醉或神经周围置管的患者。⑤术后24小时电话问卷中报告术前使用阿片的患者,或随访时仍有麻木感的患者。
危险因素筛选
推测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均收集在内,详见结果中Table 1。
患者因素:年龄,性别,BMI和ASA分级。
手术因素:手术部位及是否涉及骨骼(例如骨融合,内固定等)。
麻醉因素:局麻药的种类和剂量,PNB的类型,是否复合GA,术中使用的其他镇痛药物。其中将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按照50:50的比例混合以缩短阻滞起效时间的方式,称为surgical mix。PNB的类型包括:臂丛神经阻滞(腋路,锁骨上入路和锁骨下入路),肌间沟阻滞(ISB),股筋膜室阻滞(FCB,包括:股神经阻滞,髂筋膜阻滞或收肌管阻滞),坐骨神经阻滞(臀下入路或腘窝入路)及肢体远端PNB(例如踝部阻滞,腕部阻滞)。
术后因素:PACU的NRS评分,出院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的情况,运动和感觉阻滞持续的时间(主要通过患者报告的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界定)。
结局指标
主要指标:暴发痛的发生率。该研究将暴发痛定义为PNB后24小时内,PACU内控制良好的疼痛(NRS≤3)出现急剧加重(NRS≥7)的情况。
次要指标:①RPS的严重程度:使用Williams等人制定的公式计算RPS,使用PACU内记录的最后一次NRS作为PNB作用消退前12小时内的最低NRS,术后24小时内报告的最高NRS作为PNB作用消退后12小时内的最高NRS,二者差值即为RPS。②患者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采用5分量表评定,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不确定,4=满意,5=非常满意。③术后30天内因疼痛控制不佳再入院或急诊处理的情况。④电话随访中功能活动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的时间。⑤未来患者手术中再次接受PNB的意愿。
统计分析方法
对有/无暴发痛两组间RPS的差异分析采用Welch’s t检验。对二分类的结局变量(例如暴发痛的发生率,功能活动恢复的情况,再入院的情况等)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年龄和BMI两个连续变量,使用BoxeTidwell(1962)程序分别评估其与暴发痛的线性相关性。使用单因素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不同因素与次要指标RPS的相关性。
对严重暴发痛的发病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针对主要指标的多因素回归模型选取了与暴发痛相关的所有可能因素,已有文献报道的临床相关因素也涵盖在内。随后逐步删除临床上相关性最小或强共线性的因素变量,以使模型涵盖的变量类型最少化。最后使用ROC曲线下的面积评估该模型预测暴发痛的效能。因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与严重的暴发痛常互为因果,因此所有模型中均排除了该因素。
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post hoc分析,分析不同危险因素与暴发痛的相关程度。
结 果
RESULTS
共计1446名患者满足入选标准,其中234人(16.2%)失访,37人无法在纸质或电子病历中匹配到相关数据,15人接受了椎管内麻醉。结合其他排除标准,筛选数据完整性后,最终972人纳入了研究队列(Fig 1)。
▲ Figure 1
患者的基线数据,暴发痛发生风险及RPS详见Table 1。研究队列RPS平均为6.0,其中482人(49.6%)出现了暴发痛,出现暴发痛人群的RPS平均为8.24[1.30];未发生暴发痛的人群RPS平均为3.80[1.78],RPS均值差为4.45(95%CI 4.26-4.65;P<0.001)。
因该回顾性研究中术后镇痛用药主要由外科团队负责,使用的药物剂量及频次存在很大差异。术后口服NSAID药物大多为布洛芬(占82.1%),其他包括萘普生,双氯芬酸,酮咯酸和塞来昔布。术后处方阿片药中多为口服氢吗啡酮(占71.3%),其他包括可待因,羟考酮,曲马多,吗啡和哌替啶。
▲ Table 1
单因素分析显示,暴发痛的危险因素包括:年轻,女性,涉及骨骼的手术和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Table 2)。术中静脉使用地塞米松可降低暴发痛的风险。针对RPS的分析显示:女性,涉及骨骼的手术,上肢手术和臂丛神经阻滞均与较高的RPS相关。FCB,GA及术中静脉使用地塞米松和酮咯酸与较低的RPS相关。但FCB,下肢手术和GA三个因素有强共线性。与接受了GA的患者相比,未接受GA的患者地塞米松(4.2% vs. 58.4%)和酮咯酸(6.2% vs. 47.9%)的使用率较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与较长的感觉阻滞时间相关,平均为17.6 [8.10] 小时,对照组为 12.1 [9.06] 小时。但将协变量(如GA,静脉使用酮咯酸,局麻药的种类和使用量,PNB类型等)引入自举线性回归时,静脉注射低塞米松引起的感觉阻滞时长差异不再有显著性(P=0.416)。
参考已有文献中报道的严重或持续性术后疼痛的预测因素,该研究在多变量分析中包括了7个变量(Table 2)。考虑到GA可能意味着PNB效果不确切, BMI与术后疼痛加剧相关,最终的分析模包括了GA和BMI等混杂因素。由于手术部位,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氯胺酮,利多卡因和右美托咪定等因素,均与GA高度共线性,因此主模型中均为纳入。受样本量所限,BMI,GA和出院后使用NSAID等因素,均未显示出与暴发痛的相关性。
▲ Table 2
多变量logistic回归表明:年轻,女性,涉及骨骼的手术和静脉未使用地塞米松是暴发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Fig 2)。将机器学习算法得到的多因素模型应用于暴发痛的模拟预测时,其ROC曲线下的面积最大(AUC=0.609)。依据危险因素与暴发痛的相关程度进行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涉及骨骼的手术,性别,局麻药种类,年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静脉注射地塞米松(Fig.3)。该模型涵盖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未包括的两个因素(局麻药种类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表明这两个因素可能对暴发痛的产生有潜在影响。
▲ Figure 2
▲ Figure 3
该研究中81.9%的患者报告了中重度的术后疼痛(NRS≥4),49.6%的患者在离院后至电话随访期间曾经历了严重疼痛(NRS≥7)(Table 3)。尽管暴发痛发生率很高, 仍有83.2%的患者总体的镇痛效果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RPS每增加1分,患者对镇痛不满意的可能性会增加1.7-2.4倍(OR 2.040;95%CI 1.731-2.403;P <0.001)。仅3.5%的患者在电话随访时功能活动未恢复正常, 4.4%的患者因严重疼痛再次就医,这些患者的RPS均较高。96%的患者表示在未来接受手术时愿意再次选择PNB。
▲ Table 3
总 结
CONCLUSION
该研究共计纳入972名患者,是迄今为止关于暴发痛的最大单中心研究,报告了接受PNB的门诊手术患者中约半数出现暴发痛的现状。多因素分析显示:年轻、女性和涉及骨骼的手术是出现PNB后暴发痛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手术部位,局麻药种类和使用酮咯酸也显示出与暴发痛相关的趋势。在麻醉相关因素中,静脉给予地塞米松可能与减少暴发痛有关。尽管PNB后暴发痛发生率较高,但患者对围术期镇痛的总体满意度仍然很高。
原始文献:
BARRY G S, BAILEY J G, SARDINHA J,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bound pain after peripheral nerve block for ambulatory surgery [J]. Br J Anaesth, 2021, 126(4): 862-871.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