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心事”几人知
人食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生病了就得看医生。我们以为医生每天都热情饱满地坐在诊室,接待一个个患者,为他们诊治伤病。我们又时常理所当然地认为医生是无所不能的,幻想他们如传说中的华佗或扁鹊,能够洞察秋毫、妙手回春、手到病除,为我们疗愈伤病,让我们重获健康。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个玩笑梗在网络上流传了好一阵,我们普通人(非医务人员)看了也会跟着一乐,但玩笑归玩笑,多少能从中体会到踏上学医之路、成为医生的不易。
在5月22日周六晚,健康界云峰会“遇见作者”的直播中,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系主任官锐园教授以“医生‘心事’几人知”为主题,作为其主译的——《医生也是普通人:走进医生的内心世界》的新书分享。
医生会有什么“心事”
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医生是强者、是救世者?为什么会认为医生非常坚强?医生会有心事吗?
正如曹寅和顾贞观的千古佳话——“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医生除了自己的职业身份外,还有他(她)的个人生活身份——
医生也会生病、会离婚,也可能找不到伴侣;
有人为照顾孩子或父母而耽误了事业发展;
有人为了应对专业考试而焦头烂额;
也可能会遭遇性别歧视;
也会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
倘若医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遭遇了上述问题,他(她)将为此付出很多代价,但这些很难与圈外人倾诉,因为它太痛苦、太真实;与同事交流也很难得到安慰,因为在医疗文化中,有困难的任务是本职工作,几乎不值一提。
为什么要关注医生的心事
官锐园教授在直播中说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疾病谱变化越来越明显,慢性病、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医生仅靠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医患双方的需求。医生自身也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能找到生活和职业平衡点的社会人。只有医生具备了自我成长和自我关怀的能力,只有医生的福祉得到保障,他(她)才有能力有热情去帮助和治愈病人。
唤起整个社会对医生福祉的关注,正是《医生也是普通人》的期望和价值所在。
心事之一:入错行了怎么办?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很多医疗人员在工作了挺长一段时间后,感觉好像入错了行。多项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医生认为自己选错了专业。
2013年,美国对7000多名医生进行调查显示:有1/4~1/3的人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并不满意,甚至有将近20%的肿瘤科和外科的医生表示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们就会做不同的选择。英国也做过相应的研究,发现有34%的产科医生他们会表示后悔选择学医。当然也有些例外,美国在做调研中发现94%的麻醉科医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比较满意,但总体来看,有相当的部分的医生他们并不喜欢,或者说并不认为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我国医生有没有入错行的现象呢?官锐园讲到,2016年我国曾对9所高校的近千名临床医学博士生做过调研发现: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仅有58%的被调学生会继续选择攻读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
在2020年的一项针对八年制临床博士的访谈研究中发现,他们“弃医”的想法主要发生在住院医师训练期间,触发原因包括:工作辛劳(如值夜班、应急、作息不规律等)、医患纠纷、与患者沟通不畅、作为小医生“被欺负”和社会环境的不友善等 。
从美国、英国和我国医学专业的“后悔率”之高可见,这是一个跨文化的现象——医生对自己选择医疗行业不是特别如意或者说不是特别满意的现象,是医生的心事之一。但那些能够正视学医和从医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仍能义无反顾地选择学医的人,才更能成长为成熟的医者。官锐园在直播中提到,她曾看到一项调研显示,虽然医疗工作者非常辛苦,但他们的孩子在职业选择的首选常常还是医学。这也表明,多数医务工作者还是非常认同医疗工作的职业价值,只是在个人能力与工作任务匹配、职业压力适应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调适。
心事之二:职业操劳怎么解?
2016年,英国皇家医师学会调查过500名初级医生:有70% 的人长期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轮班工作,整个白班或夜班无暇吃饭的情况每个月至少有4次;18% 的人曾在没有得到充分培训的情况下,不得不去执行临床任务;80% 的人有时或经常会感觉到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25% 的人认为工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健康。2017年我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1000多名医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医生曾表示他们一周工作超过60个小时,43%的医生表示他们每月在医院值夜班留宿8次以上。
可见,医疗工作者的职业压力很大,职业操劳的现象也很严重。
2019年,我们健康界做了一项关于医师幸福指数的调查——《2019医师幸福感指数研究报告》,参与人数1300多人,其中78%是中青年医生,报告指出:首先,对他们来说压力最大的是超负荷的工作量,身心俱疲;其次,认为生活质量较差、价值认同感低;此外还有值班、缺乏对家庭的照顾等。
心事之三:医生病了怎么办?
研究发现,医生很难把医生角色和患者角色兼而为之,也就是说医患角色要分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医患角色分开能帮助医生建立心理防御。医生每天见到太多的生老病死:痛苦、疾病甚至生离死别,还有经济上的困苦。产生心理隔离,有助于医生开展工作,使其不易受到焦虑或痛苦情绪困扰。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但不可回避的是——医生也会生病。在现实中,很多医生会回避去看病治疗。为什么呢?医生得病时,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以医生的角色面对自己?什么情况下以患者的角色面对自己?如果协调不好,会产生很多心理困惑和痛苦,这也便成了医生的心事之一。2015年,《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的一篇综述——对17,000多名受训医生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有1/4~1/3的被试者报告自己正在经历或者曾经经历过明显的抑郁症状。
医生的心事为什么不同寻常
一边见证人间疾苦——看到过婴儿降生、亲历过患者被诊断为绝症、陪伴病人结束最后一次呼吸……一边独自面对困境——是否适合从事医疗行业,如何实现从医学院到医院的平稳过渡,如何应对患者的痛苦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如何兼顾家庭和事业,能不能离开或放弃……
了解关于医生的“心事”,促进我们对医学教育进行反思
哈佛医学院心理学教授凯博文提出:疾病(生理上)对应治疗,疾苦(心理上)对应照护。然而当今的临床医学教育谱系过于关注疾病,没有疾苦,这导致我们的医疗行业中治疗与照护的失衡。研究表明,医学生对情感照护和道德关怀的兴趣随着年级增高而减弱。医学教育在技术与科学上给学生带来教益的同时,却在心理、道德与情感上削弱了他们。
怎样制定敏感的筛选机制?以便筛选出适合做医生的人,不适合者也不必耗其半生在医学领域挣扎。
如何建立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辅导机制?让学生们在漫长的医学学习中能够发现至生所爱的专业,甚至帮助那些身有残障但仍热爱医学的人士实现毕生的梦想。
如何帮助医生平衡工作与生活?让医生们既能享受到组织的关怀,又具有自助的技能。以上,都是值得当下的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反思的问题。
穿上白大褂,医生救死扶伤;脱下白大褂,医生也是普通人。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码收看直播回放
如果还是意犹未尽,不如跟更多人一起“捧读”吧!
《医生也是普通人》
预计6月出版,敬请关注
团购咨询:199 1039 8602(微信同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