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对于微塑料对鱼类的影响的研究并不少见,但研究者多关注在微塑料对野生鱼类影响的生态评价,水产养殖鱼类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研究却相对较少。
编译:微科盟小兵,编辑:微科盟木木夕、江舜尧。
微科盟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海洋垃圾主要来源于陆地(80%),但海洋水产养殖等也会向海洋中输入垃圾,尤其是塑料碎片垃圾。水产养殖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2016年全球商品鱼产量为8000万吨,而在水产养殖设施中,鱼类很容易受到从环境中摄入的微塑料的影响,因此对于诸如金头鲷(Sparus aurata)等具有商业价值品种的微塑料摄入量的评估,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研究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入,分别用富含不同加工微塑料的饲料喂养金头鲷3个月(富集阶段),然后再用未添加微塑料的饲料喂养1个月(排毒阶段)。本文的结果表明,金头鲷的微塑料摄取量随着摄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不同处理之间存在差异,风化处理组喂养三个月后微塑料摄取量达到最大值。然而,排毒阶段后,并未在鱼的胃肠道中发现微塑料,说明微塑料没有长期滞留在金头鲷的消化系统中。根据这项研究的结果,我们发现在所有处理中,摄入富含微塑料的饲料不会影响鱼的大小和富尔顿状态指数(Fulton’s condition index),因为这两个参数都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所有处理的碳氮同位素特征均随鱼的大小而降低,这可能与金头鲷前几个月高蛋白同化的鱼肌肉中氮沉积效率的增加有关。
论文ID
原名:Microplastic ingestion in reared aquaculture fish:biological responsesto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controlled diets in Sparus aurata
译名:水产养殖鱼类的微塑料摄食:金头鲷对控制低密度聚乙烯饮食的生物应答
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
发表时间:2021.03.17
通讯作者:Carme Alomar
通讯作者单位:西班牙海洋研究所,巴利阿里群岛海洋中心
实验设计
本文实验鱼的预处理、选样都按照普遍的流程,本文的亮点在于设置了三种类型的饲料:对照组(100%饲料+0%微塑料)、未加工组(90%饲料+10%未加工微塑料)和风化组(90%饲料+10%风化处理微塑料)。每个处理45尾,每个鱼缸15尾,分别用三种不同的饲料喂养三个月(富集阶段),然后用不含微塑料的饲料喂养一个月(排毒阶段),共历时4个月,每隔一个月取一次样,共5次,分别记为T0、T30、T60、T90、T120。取样时测量鱼的总长、总鲜重、肝重,随后根据测量参数计算富尔顿状态指数(K)、胃饱满指数(FI)和肝体指数(Hepatosomatic Index,HSI)。去除样品中的有机物质,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微塑料数量,并计算微塑料摄取指数。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SIA),测定氮同位素含量和碳同位素含量,并计算C:N值。最后,利用Kruskal-Wallistest、Shapiro-Wilk test 、 Levene’s test 、PERMANOVA等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图1 实验设计思路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