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被称为新药研发元年。新药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中国的生物医药,也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
如果当年的me too,me better还是一项口号,而今却是各家企业的一项基本操作。进展迅猛。疫情之下,掩盖了竞争极致化的窘态,biotech越升biopharma的通道近乎关闭,走往淘汰制的赛程实则已经开启。
具有“万金油”称号的PD1/PDL1抗体,如今国内药企人手都不止一个,以恒瑞为例,拥有PD1纳米抗体,上市药物PD1抗体,二代开发PD1抗体。
恒瑞孙飘扬老总于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四个尖锐的问题,其中第一个就指出:
“一是过度重复问题。PD-1是最典型的、重复最多的例子。因为PD-1涉及的适应症最广,市场也最急需,企业积极性很高,加上资本的推波助澜,PD-1的泡沫炒得很高。”
既然恒瑞知道PD1过度重复,为什么还要继续开发这么多PD1呢。因为,正如其所说,它实在太重要,国内开发门槛确实也低。
PD1抗体是国内biotech越层成为biopharma的重要入场券。信达,君实,百济成功转型,皆手握PD1抗体,成为当今红极一时的biopharma,且皆授权出海,为下一步成为MNC奠定了基础。
即使已经拥有成功上市PD1抗体的恒瑞,也依然在不遗余力地开发二代PD1抗体。
PD1/PDL1抗体似有起死回生之术。如罗氏TIGIT抗体单药疗效不佳,与PDL1抗体联用,效果显著。再如LAG3,BMS凭借LAG3抗体联用PD1抗体,成功拿下三期临床,对比PD1抗体单药,中位PFS由4.63个月提升为10.12个月,成功实现翻倍。再如阿斯利康Tremelimumab CTLA-4抗体,联用PD-L1抗体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首次证明无ADCC效应的CTLA4抗体临床OS获益。这些临床阳性结果皆有PD1/PDL1抗体的功劳。
PD1/PDL1抗体有推波助澜之效。2021年5月5日,默沙东宣布FDA批准PD-1抗体Keytruda联合HER2单抗曲妥珠单抗联合一线治疗胃癌。与曲妥珠单药相比,ORR由52%提升为74%,CR由3.1%提升为11%,PR由49%提升为63%。
正因为PD1/PDL1抗体太重要,才导致国内如此多家开发。因为所有人都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遇事不决PD1的时代下,过去有人在开发,现在有人在开发,未来也会有人继续开发,只不过是在其基础上开发所谓的二代,三代罢了。或许直到下一个“PD1”的出现,这种现象方能好转。
Fast follow,仍然是国际流行药物研发思路。诸如K药,阿达木单抗等,皆为此类。成就国际巨头,未必单靠first in class。
在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国内基础研究底子相对薄弱的前提下,fast follow 才是当下国内药企的续命之本。一味追求first in class,未到时候,也不符合情理。
现阶段中国制药领域,内卷式的Fast follow,是时代产物,我们也终将会跟这个时代告别。但我们要允许这个时代的短暂存在。
当下的国内研发,基于最贴切实际的考虑,是如何在Fast follow的基础上做出差异化。如百济的PD1抗体,如天境的CD47抗体。都是不错的可以借鉴的案例。
越升为Biopharma的通道,随着PD1抗体竞争的深入化,近乎已经关闭。如果没有下一个PD1的出现,几乎很难再有这样的机遇。
真正属于biotech竞技时代来临。深耕技术领域,将是下一个转折点。谁先在技术上拔得头筹,才会有下一步跃迁的可能。
所谓的囚徒困境,内卷式的follow,其实可以看作一种国内技术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会有一波又一波的企业倒下。它需要自我革新,需要自我打磨,不然就是被淘汰。
然而,中国的基础研究,及转化医学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中国当下也还不具备0到1的能力,也没有企业可以承受这种高难度的项目,它需要非常强大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即便全世界有浩如烟海的文献宝藏,可以共享基础研究的成果,但要从中追寻真理,创造first in class,那也是需要强大的魄力与宽阔的视野。非一般药企能为。
某些中国式的first in class,无疑是想走一条成功的捷径。成功没有捷径。创新,就会有失败的可能。我们要考量的是,我们对失败的容忍度有多少。在中国制药界,我们需要建立起一种观念,就是,没有胜者为王,败者依然可以自豪。没有失败的经验,偶尔性的成功没有意义,失败才可以带来更多的思考。对失败者要保有最大的宽容,因为他们是成功的一部分。有了这样大的舆论氛围和研发环境,才能有人真正地去尝试做first in class。因为大家开始意识到为这种真正的创新埋单,是所有人的责任。去营造这样的氛围,也是当下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所在。
对于中国新药研发,我始终抱着乐观的心态。它是需要沉淀和积累的。只要大量的人才愿意涌入这个行业,有资本愿意入驻,就永远都有机会,基数大了,自然就容易出来好的了。
* 以上不构成任何投资或用药建议,文章观点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