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医院的征程之路。
连续两年“国考”第一,连续十一年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第一。
2003年抗击SARS、2008年驰援汶川、北京奥运会上的医疗“金牌”、2020年援鄂阻击“新冠”。
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等一代医学大师和多位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
……
自1921年创办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已经优秀了100年!
作为中国医院的翘楚和传奇,协和背后有着怎样深刻的内涵?
5月18日健康界云峰会“遇见作者”的直播中,中国科技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李乃适教授给我们揭开了百年协和的传奇面纱。
1.东方的“约翰·霍普金斯”
协和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段传奇,同时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为什么说它是世界医学史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呢?
这要从北美医学教育革命说起,弗莱克斯勒报告作为北美医学教育革命的导火索,在当时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力。报告的撰写者弗莱克斯勒对北美所有的医学院校进行调查,然后经过深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半数以上的北美医学院完全不合格。
弗莱克斯勒报告&北美医学教育革命
北美医学教育革命的倡导者希望以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为蓝本进行改革,但是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阻碍让他们非常失望,所以他们迫切希望有一所新的医学院能够实现理想。
恰好在此时,洛克菲勒基金会想在东方实施一项惊天动地的慈善事业——在中国建立一所能够与欧美相媲美的医学院。这种想法和北美医学教育革命的倡导者一拍即合——要建立东方的“约翰·霍普金斯”。
1921年9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举办了隆重的开幕典礼,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和社会名流共同见证了这座“医学圣殿”和“大师摇篮”走上历史的舞台。
北京协和医院开幕期间全体员工合影
2.延承“约翰·霍普金斯血统”
协和医学院初建时的课程由北美医学教育革命的倡导者威廉•韦尔奇和西蒙•弗莱克斯勒设计,他们设计的蓝本参照了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课程,并且做了补充。
在师资方面,协和医学院的教授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客座教授都是来自欧美的著名教授,在休假时到协和来工作任教。这些教授几乎代表着国际最前沿的水平,对协和的贡献是极大的。
洛克菲勒基金会还相中了一批长期在中国工作的医务人员,出资把他们送去约翰·霍普金斯学习。这些人一部分直接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拿到了学位;一部分人在那里进修了一年到两年,其中就包括协和医院的第一任外科主任泰勒。
泰勒在为烧伤患者做伤口清创
1933年,协和为了配合临床设立了一个照相室,经面试录取了当时还在邮局工作的蒋汉澄,但是并未立即让他工作,而是先把他送去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医学美术学系学习了一年,然后才让他回来做照相室主任。
1934年蒋汉澄在制作外科手术模型
蒋汉澄绘制的《手骨及次级骨化时间》
蒋汉澄绘制的《肺结核干酪性坏死》
3.追求卓越的协和人
协和总的目标是追求国际前沿,追求卓越,追求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谋取更大的福祉。这样的精神最终造就了一大批医学科学家。
刘士豪教授是协和的第二届毕业生,毕业以后就进入了协和内科工作,在数年以后成为当时协和内分泌学和肾脏病学领域的带头人,并在钙磷代谢的研究方面是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刘士豪在做实验
刘士豪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
基本外科的曾宪九教授在1951年完成了中国第一例Whipple手术。这例手术跟其他很多的“中国第一例”不太相同,因为他并没有得到Whipple本人或其他外国教授的指导,仅是根据文献的描述,结合自己的实践,独立把手术还原出来,并且加入了思考和创造。
在后来担任协和医院外科主任期间,曾宪九教授还开创了很多和外科非常相关的前沿学科,比如肠外肠内营养学、重症医学领域。
曾宪九(左二)在手术
在其他学科领域,协和医院也有许多这样的学科带头人,比如病理科的刘彤华院士,妇产科的宋鸿钊院士、郎景和院士,骨科的邱贵兴院士,基本外科的赵玉沛院士等,他们在科研、教学和医疗方面都是追求卓越的典范。
刘彤华院士(右一)在查验标本
邱贵兴院士(右一)在手术
郎景和院士(左一)在手术
赵玉沛院士(右一)在手术
4.长期坚持的多科协作
“协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就是多科协作。
协和医学院1940届学生林俊卿曾以一副幽默的漫画描绘了传承了近百年的内科大查房的场面。
漫画《大查房》
内科大查房是协和建院初期就建立的传统,传承至今始终是协和内科的盛景——每周三下午,除内科各专科医生外,还会邀请放射科、病理科、检验科、外科等科室参加,有时还有基础学科的同仁和外院医生出现。每次参加查房的人数多在100人以上,现场座无虚席。
早在20世纪70年代,曾宪九教授就牵头组建了由基本外科、消化内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学科组成的胰腺协作组。现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在协和被广泛运用,包括胰腺疑难病MDT、罕见病MDT等27个门诊疑难病会诊中心。
胰腺协作组部分成员合影
胰腺疑难病MDT
罕见病MDT
多科协作诞生了非常多的成就。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内分泌科的史轶蘩院士就牵头9个相关科室组成垂体协作组,对于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系列研究最终在199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史轶蘩(左二)等课题组成员讨论病例
宋鸿钊院士也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他带领协和妇 产科团队把绒癌从“癌中之王”变成了一个治愈率90%的疾病。
宋鸿钊(左一)带领课题组成员查房
5.协和人的使命担当
除了“象牙塔”里的成就,协和在承担国家使命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场巡回医疗,一次次援疆援藏,让协和的技术能够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1965年农村巡回医疗队在湖南湘阴合影
协和第一、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交接仪式
除了服务基层和支援边疆以外,在国家重大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面前,协和人也一次又一次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包括北京奥运会医疗保障、汶川地震医疗驰援,尤其是2020年在时任党委书记张抒扬的带领下驰援武汉抗击“新冠”,协和人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SARS 病情讨论
奥运综合诊所接待患者
护理汶川地震受灾群众
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186人合影
回望百年路,扬帆新征程。1921年,在一座宏伟的建筑面前,协和的事业开始起步;100年后,协和转化医学综合楼即将落成,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刚刚获批,协和将更好地肩负起推动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社会责任。这本书代表着协和的百年历史,同时也是新征程的起点。
协和老楼建筑群
协和转化医学综合楼效果图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北京协和医院
协和人说协和,揭开了协和的传奇面纱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码收看直播回放
团购咨询:199 1039 8602(微信同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