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借助体外试剂盒进行的肠癌早筛势必将成为主流。
结直肠癌不仅是世界第三大高发癌症,同时在中国也是第三高发癌种。近年来不但发病率持续增高,死亡率也有明显的增长。然而相比较于其他的高发癌症,我国针对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权威信息很少。
直到最近,一篇基于2005-2014年间全国9省13家三级医院共8465名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分析报告刊登在Cancer杂志2021年6月刊。作为“中国结直肠癌临床流行病学的第一份综述报告”,这一研究揭示了我国结直肠癌过去几年间的诊治趋势。
通过此前的公开数据整理可以发现,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呈现一定的地域特点。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而发达地区又比欠发达地区发病率高,像东部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因此专家估计结直肠癌的发病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一些研究表明当饮食结构中脂肪、红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比例提高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就会相应的上升。
而这一次公布的研究结果中还进一步展示了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体重、医保状态、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的分布,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确诊时结直肠癌分期的数据。报告中显示,与2005-2011年相比,2012-2014间确诊为I和II期结直肠癌的患者比例分别从18.1%和35.6%下降至了16.9%和31.7%。与之相对的确证为IV期结直肠癌的比例则从12.7%上升到了18.4%,III期的数据则无显著变化。
而这一次公布的研究结果中还进一步展示了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体重、医保状态、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的分布,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确诊时结直肠癌分期的数据。报告中显示,与2005-2011年相比,2012-2014间确诊为I和II期结直肠癌的患者比例分别从18.1%和35.6%下降至了16.9%和31.7%。与之相对的确证为IV期结直肠癌的比例则从12.7%上升到了18.4%,III期的数据则无显著变化。
这一趋势反映了我国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诊断方面存在不足。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来说,如能早发现,治疗效果将大大提高。尤其是在91.2%受试者均为腺癌的情况下,通过结肠镜能很有效的在癌变前检出可疑的腺瘤,从而及时就诊。
我国的结直肠癌早诊率低下并不是因为诊断方式落后,相反这次发布的报告中提到“每名结直肠癌患者使用的诊断技术总数增加,提高了诊断准确性,从而为实施更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支持”。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
一、筛查率低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目前仅60岁以上的人群就已超过2.4亿,而我国结直肠癌患者年龄大多集中在45岁以上,如果按照多发的年龄段进行筛查,人数更是不可估量。而每年结肠镜检查能力却只有538万人次,存在巨大的缺口。
二、主流筛查方式接受度低
结肠镜作为结直肠癌诊断的最佳方法能够观察到整个肠道的情况,但因为术前的肠道准备和结肠镜的侵入性,大众对于做肠镜总是有些抵触情绪。
因此,通过体外检测方式进行机会性筛查也许更适合我国的情况。也就是对有肠道疾病家族史和其他高风险人群采取粪便潜血或是粪便基因检测的方式进行筛查,其中基因检测的敏感度又比潜血测试高出许多。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体外肠癌DNA早筛产品仅有辉诺健康的“常卫清”、康立明生物的“长安心”和艾德生物的“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而华大基因开发的肠癌辅助诊断产品在近日获得了欧盟CE的准入资质。未来借助体外试剂盒进行的肠癌早筛势必将成为主流。
文章来自:睿安管理咨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