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十时,袁老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成千上万从各地而来的群众,手持鲜花,冒雨前往为袁老送行。这位致力于实现“禾下乘凉梦”的老人,今后我们只能通过网络和书本来了解他的伟大了。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消息传来,山河呜咽,举国同悲。没想到,这位耄耋老人在临别之时依然让我们安心地吃完午饭,方才安详而平静地与世长辞。袁老半生都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让人们都吃饱饭,不再饿肚子,便是他最大的梦想。 ——摘自央视新闻网友的留言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袁老倾其一生,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多少人未谋其面,却蒙其恩。而今,这个伟大到让我们觉得不会离开的人终究还是离开了。但是,他勇于创新、坚毅执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陪伴着我们,他的研究成果将继续造福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他那朴实无华、平凡而又伟大的家国情怀将永远铭刻在世人的心中。他去了,留给我们的是永世稻花香,一粥一饭,皆是袁老的心血。国士无双,万人敬仰。袁老一路走好,今后人间的每一缕炊烟,每一茬稻香都是世人寄给您的思念。
最后,附上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简介,让我们共同缅怀袁老。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平(北京的旧称),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96年,中国农业农村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近年来,袁隆平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