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的一些新发现
今天看了2021年第4期《临床麻醉学杂志》,发现发表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小儿麻醉方面的内容,这里简单综述一下,看看目前小儿麻醉有哪些新的发现?
术中:
肌松药的使用有利于气管插管、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但肌松药的使用可能导致苏醒期气道意外的发生率增加,如何更好的管理肌松药呢?当四个成串刺激(TOF)第一次肌颤搐(T1)到达最大阻滞时进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时闭环组(C组)使用T1闭环模式,设置T1=20%为增药的条件,调整顺式阿曲库铵用量,增药量5 μg•kg-1•min-1,维持量0.2 μg•kg-1•min-1。间断组(I组)在T1≥20%时静注顺式阿曲库铵0.03mg/kg。结果发现与传统间断给药比较,闭环靶控输注顺式阿曲库铵应用于腹腔镜手术患儿的肌松恢复更快。说明靶控输注药物更为精准。
在测定低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超声检查镇静时右美托咪定滴鼻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时发现,手术纠治对其药效学无显著影响,低龄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手术纠治前后右美托咪定滴鼻镇静检查剂量无需调整。
在开颅手术液体治疗时,患儿每搏量变异度(SVV)与脉压变异度(PPV)相关性较差,传统液体治疗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时SVV与PPV的相关性相似,不建议用SVV取代PPV作为GDFT的指标。
术后阶段:
苏醒期方面,发现
脑状态指数(CSI)中的皮层下兴奋指数(SCEi)、皮层兴奋指数(CEi)、焦虑指数(ANXi)和舒适指数(CFi)均可有效预测龋齿手术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但SCEi的预测效能最高。(在临床上可以进行CSI相关监测,及时干预,减少苏醒期躁动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不同全麻药、不同的组合也影响患儿苏醒期躁动和谵妄,七氟醚+地氟醚组(SD组)、丙泊酚组(PP组)和丙泊酚+地氟醚组(PD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七氟醚组(SS组)(P<0.05)。SD组苏醒期谵妄(ED)发生率明显低于SS组和七氟醚+丙泊酚组(SP组)(P<0.05)。SD组和PD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SS组、SP组和PP组(P<0.05)。说明七氟醚复合地氟醚全凭吸入麻醉能降低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患儿EA和ED的发生,同时缩短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临床上优化用药组合也很重要)
术后镇痛方面,发现:
与布洛芬栓纳肛比较,布洛芬注射液静脉给药可有效减轻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患儿的术后疼痛,对阿片类药物术后镇痛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说明多模式镇痛不仅关注药物还要注意用药方式。
总量相同的情况下,较0.15%、0.20%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0.25%罗哌卡因0.4 mg/kg双侧腰方肌阻滞可推迟腹腔镜疝囊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患儿术后12 h内首次补救镇痛时间,且镇痛效果更好。说明局麻药的浓度也影响术后镇痛效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