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破解基因序列的人类,何时才能掌握生命原理的密码?
2021-05-26
生物世界
1959年面临考大学的选择,王志珍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招生简章:生物物理系培养学生运用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工程等跨学科知识研究生命现象。
被这个招生简章深深吸引的王志珍选择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开启了自己与生命科学的不解之缘。
拨云见月,破解蛋白质折叠的奥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是我国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国际上彰显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和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邹承鲁等人成功地解决了将天然胰岛素的A链和B链的重组问题,并从人工合成的A链和B链得到了具有全部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然而,他们却不清楚胰岛素的这两条肽链是如何折叠成正确的蛋白质结构,这其中涉及了“蛋白质折叠”问题。
1982年,从德国和美国访学回国的王志珍加入了邹承鲁先生的课题组,参加“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研究”。他们运用各种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胰岛素A、B链和各种化学修饰的A、B链在不同的溶液条件下的相互作用。此时,王志珍运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催化A、B链生成天然胰岛素的作用。
说起“蛋白质折叠”,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蛋白质是一类生物大分子,由20种氨基酸以肽键连接成肽链,经过在空间盘旋卷曲,折叠成为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在细胞中,一条多肽链带着由遗传密码指定的序列,像一条弯弯扭扭的链条从核糖体中释放出来,在分子伴侣和折叠酶的帮助下或靠它自己,达到其特有的三维结构,行使其生物学功能。
潜心钻研,勇攀生命科学高峰
王志珍及其研究团队研究了真核细胞催化蛋白质氧化折叠的主要通路的两个重要分子——内质网中巯基氧化酶Ero1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破解内质网蛋白质氧化折叠通路及其调控机制。
致力公平,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发声
在各种公开活动和节目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很多科学家叔叔爷爷的身影,却很少见到科学家阿姨奶奶。实际上,在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男女比例基本维持在1:1,甚至在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女生会更多。然而,越往后发展,女性就越来越少,女性教授比例只有15%左右,而女性院士比例仅有5%左右。
“女科学家去哪儿了?”是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教授在央视一档名为《开讲了》的节目中提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王立铭教授也在一项名为《消失的女生:国内学术机构性别问题调查分析报告》调查研究中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毫无疑问,女性在家庭中往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且还会受到生育和哺乳的影响。不仅如此,2020年2月18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指出,女性科研人员在不同年龄段都面临几乎一致的额外退出风险。
因此,如何改变学术界的性别差异等现象是一个十分尖锐、复杂且困难的社会性问题。对此,王志珍一直积极建言献策,致力于为女科技工作者争取更公平有利的事业环境。
王志珍 曾在访谈中说道:“其实女性跟男性在智力方面是完全一样的,从生物学上讲是完全一样的。最重要的是,女性还得要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你可以做到和男性完全一样的事情,甚至于可以做得更好。因为女性更加负责任,更加自律,更加踏实有韧性!”
兴趣使然,为科学事业奉献终身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兴趣和天赋,有的人具有音乐天赋,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而有的人偏偏对数字特别敏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适合自己的事情,才能做得高兴,做得有效率,做出成就感。
中学时代的王志珍喜欢数理化,梦想将来做科学研究。她认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千万不能人云亦云,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必将适得其反。孩子应该在快乐中成长,对大自然充满兴趣,在自由中探索。学校要寓教于乐,负责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能把教育推给家长。各种辅导班培养不出国家真正需要的创新人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二硫键异构酶,蛋白质,胰岛素,序列,基因,结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