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合作模式,如果医联体单位间的检查数据能够共享,上级医院终端设备能调阅医联体单位患者的影像信息,且可以得到上级医院医生的认可,就无需额外再做检查。
很多人更换医院或到上级医院就诊时,
多会碰到一种情况——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或诊疗需求,
让患者重新做之前医院
已经完成的类似检查。
对此,
很多患者难以理解医生的做法,
不免质疑或抱怨,
难不成之前检查的项目不能判断吗?
医院是想通过反复检查来创收吗?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本报记者采访福建省立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医师、福建省放射诊断质控中心秘书俞顺医生,告诉你其中的缘由。
比如,有些脑梗病人即便有不适症状,但因初期颅脑影像检查并不典型,病灶会不断变化,接诊医生为了明确是否有脑梗或有加重倾向,就需要短时间内复查;脑出血的患者同样需要短期复查判断是否进展,决定手术还是保守治疗。
再比如,消化道异物患者,医生为了判断异物有没有发生位置改变,需要复查;气道异物患者,需要通过肺部CT检查进行气管三维重建,明确异物位置,从而指导呼吸科或耳鼻咽喉科医生更准确地夹取异物。
此前,本报曾报道过,一名酒后摔伤的患者事发当天中午做CT检查,结果无异常,没想到当晚再次入院,医生建议重新做CT检查,患者家属难以理解并拒绝。最后,在医生的坚持下,患者重新做CT检查,显示内脏损伤严重,生命危在旦夕(详戳→福建从业22年的急诊医生亲述:生命面前,容不得讨价还价!)。
一些大型设备如CT、MRI,对检查图像的质量、诊断医师的阅片能力要求更高,规范的检查能满足不同医师的阅片需求。
另外,不同影像科医生对病灶的严重程度、范围等描述可能存在差异,影像科医生的阅片能力直接决定疾病的诊断。当此前的检查诊断不够详细,医生会要求患者复查。
特别是综合性大型医院临床医师,尤其是外科、肿瘤化疗科,基于手术、化疗方案的选择等诊疗要求,对于影像检查的要求会更高,如胃癌浸润到哪一层、淋巴结转移情况、影像学TNM分期等,当此前的检查结果无法满足这类诊治要求时,就需要进一步检查。
CT、MRI检查等影像图像少则几百张,多则上千张,但一般患者拿到手的胶片只有经过后处理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图像信息及纸质报告。
这种有限的胶片图像无法提供患者检查的全部信息,且胶片图像较小,又无法进行相应的后处理(临床医师会根据诊疗需要在电脑终端进行相应的图像重建,展示三维信息,有助于疾病严重程度的分级分期)。
通常情况下转院的患者病情多为较为复杂疑难,如若原来的检查未能很好的帮助诊治,接诊医生会根据需求建议患者重新检查。
目前,国家对于过度检查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近日,国家卫健委联合5个部门印发《关于开展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并发布《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其中就包括治理无依据检查、重复检查等不合理检查行为。
另外,目前医院不存在开单提成的问题,正规医院医生也不会冒着风险重复开单检查。
“医生认不认外院的检查,关键在于这些检查对于目前疾病的诊断有没有参考价值,从疾病诊疗的角度考虑,是否需要重新检查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如果检查规范,技术合理,诊断信息全面,能反映疾病情况,就不需要重复检查。反之,就有必要复查以获得更有效的数据。”俞顺说。
除了检查规范化要求外,影像检查结果的互认还需要实现医院之间数据的互通,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还要考虑数据安全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有些医院在报告上提供检查二维码,其他医生扫描后就可以调阅影像资料,但手机屏幕对显示医学图像也是有一定局限性,后期如果医院门诊或病房终端有安装识别二维码的软件,就能调阅到患者在外院的检查资料。
另外,医联体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合作模式,如果医联体单位间的检查数据能够共享,上级医院终端设备能调阅医联体单位患者的影像信息,且可以得到上级医院医生的认可,就无需额外再做检查。
当然,转诊前,一定要复印好之前的检查结果并携带好打印的胶片,且在门诊或入院时跟医生提一句:“XX 检查,我已经在 XX 医院做过了,您看是否可以参考?”
多说这一句话,可能会给你的就医流程带来不少便利哦。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林颖 /文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