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火灾,16岁女孩奇迹生还!
一场意外的火灾
19岁的哥哥不幸罹难
16岁的妹妹伤势严重
被紧急送往浙大二院抢救
一个多月前(4月5日),笕桥民房的一场火,将一个家庭击入谷底。
当天就送到浙大二院的16岁妹妹小江,病情危重,吸入性损伤造成双肺严重受伤,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就在5月3日下午
喜讯传来
小江已经从急诊监护室
转到烧伤与创面修复科病房
目前状态稳定
已经在为出院做准备
而在急诊监护室的28天,堪称小江生命最危急的时期,死神徘徊在随时可能凋亡的生命旁边。
而浙大二院的医护团队,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坚强的守护,硬是把小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丁建波(小江在急诊时的主管医生)介绍道:
“小江来急诊时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呼吸急促、严重缺氧,体表深二度到三度烧伤32%。值班医生立即做了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联合烧伤与创面修复科做了快速评估、积极液体复苏。但患者使用呼吸机后还是严重缺氧、命悬一线,医院当即给她安装了“叶克膜”(ECMO),然后收入急诊ICU。早期出现了肾功能衰竭,给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整个抢救过程困难重重
最难的是这几关
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小江面临着重重难关,可以说是九九八十一难都不为过。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教授介绍,其中最关键的有5关:
早期烧伤休克和严重肺损伤救治的矛盾
休克早期复苏需要积极地补充液体,但因她的肺功能损害严重,液体的过与不足都会带来严重后果。医护人员必须非常精准地管理好液体,顺利地渡过烧伤休克期。
为保证肺功能得到最快最好的恢复,尽管体表大面积烧伤,身上还有连接ECMO+呼吸机+CRRT的各种治疗管道,急诊ICU医护团队仍坚持帮助小江进行每日俯卧位通气10余小时,这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5天后成功地撤离ECMO,且完全避免了ECMO的各种并发症。
每时每刻都有窒息风险
因为吸入性损伤比较严重,就和体表皮肤一样,气管和支气管都有整片的严重烧伤,一周左右开始有成片的坏死组织脱落,持续1~2周,随时可能出现大出血和气道阻塞,造成窒息和心脏骤停,非常凶险。
团队通过每日气管镜评估,及时掌握气管粘膜坏死程度和范围、预计组织脱落时机,并在床旁配置一台气管镜24小时随时可用。
一天凌晨2点,小江突然出现呼吸机报警、心率下降,值班医师立即使用气管镜去除坏死组织后马上缓。
严重缺氧后的大脑还能不能苏醒
当时小江有很长时间的烟雾吸入,严重缺氧及一氧化碳等毒性物质对大脑造成的损伤非常严重,很可能造成脑死亡或植物状态。
医院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全模式脑功能监测,使用亚低温等综合脑保护手段。苍天不负苦心努力,2周后小江居然清醒,目前已完全恢复脑功能。
全身感染如影随形,时刻可能被吞噬
大面积重度烧伤尤其是合并严重吸入性损伤的长期救治中,全身感染是最常见和最大的挑战,也往往是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
医院落实了非常严格的保护性隔离措施,针对每个细节都确保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
小江在整个ICU治疗期间没有发生严重感染,使用了最简单的抗生素方案。
创面修复是确保伤员彻底康复的关键
在小江渡过最危险的早期阶段后,急诊医学科、烧伤与创面修复科医师通力合作,创造最佳条件、安排最合适时机,分次对她进行了切痂和植皮手术。
病房里的她上半身能活动了
肺功能恢复需要后续严密观察
就在昨天(5月13日),在烧伤与创面修复科的小江,已经从原来的翻身床转到大床。小江笑嘻嘻地冲着主管医生王帆副主任医师比“耶”。
现在的她,已经拔除了胃管、导尿管,可以稳稳地喝粥、吃馒头、吃水果啦。全身只剩下气管切开,已经换用文丘里面罩吸氧,给正在恢复中的双肺做氧疗。
“像小江这种情况,真得是几十年都罕见,也算是一个奇迹。”说起小江治疗到现在的情况,王帆感慨道。
“小姑娘到现在她受伤一个多月了,双下肢、双上肢、躯干等的创面已经通过植皮等方式痊愈了。之前她的眼睛总像是受惊的小鹿,睡眠也不是很好。昨晚,她终于甜甜地睡了个好觉。今天我们正准备帮助她练习坐起、站立,逐步下地走路。”
王医生说,从小江入院的时候,她就一直为她感到担心,毕竟这么小的年纪、这么重的伤情,在以前这样的情况,几乎就是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但是经过浙大二院多学科团队的全力救治,小江能恢复到目前的状况,她也感到欣慰,现在正在全力为小江做出院前的准备。
勇敢的姑娘
最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祝福你
愿你的未来路
梦中有星辰
醒来有光明
有梦可做
有人可爱
~~
来源:钱江晚报 浙大二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