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毫厘之间,穿刺针何去何从?

2021-05-12   古麻今醉

超声引导区域麻醉追求的是更精准、更安全、更有效,有了精细解剖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在足踝手术中,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通常用于围术期麻醉和镇痛。本期骨麻征途分享一篇近期发表于《Regional Anesthesia & Pain Medicine》关于腘窝坐骨神经解剖文章。面对粗大的腘窝坐骨神经,我们应该如何获取理想的超声图像,为了达到安全高效的阻滞效果,穿刺针又该何去何从?  

首先我们来了解神经的解剖结构(图1),对于单一神经而言,神经外膜下注射(即神经内注射)一般被认为是有害的且需要避免,因神经内注射可能存在更高的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close to the nerve—not in the nerve)。坐骨神经由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支独立的神经组成,二者起源和支配区域不同。虽然我们把坐骨神经称为一个整体,但需要注意的是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被各自独立的神经外膜所包绕,且并行的任何时候二者均不交换神经纤维。腘窝坐骨神经分叉时,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外有一层共同的结缔组织变得明显,被称为神经旁鞘(the paraneural sheath)或神经旁膜(paraneurium)。实际上,穿刺针穿透神经旁鞘,进入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这两条独立神经之间的空间,不侵犯任何神经外膜,被称为神经旁鞘下注射,根据定义其属于神经外注射,不属于神经内注射。  

图1 单一神经和腘窝坐骨神经的解剖结构(来源:Vlassakov K, et al. Anesthesiology 2018;129:221-4.)  
Epineurium:神经外膜;Perineurium:神经束膜;Endoneurium:神经内膜;Subperineural injection:神经束膜下注射;Subepineural injection:神经外膜下注射;Extraneural injection:神经周围注射;Paraneurium:神经旁膜(鞘);Subparaneural injection (sciatic nerve only):神经旁膜(鞘)下注射(仅坐骨神经存在)。  
超声用于区域麻醉以来,我们对腘窝坐骨神经解剖和阻滞方式的理解有了重大进展,Perlas等研究表明,与分别阻滞坐骨神经分叉远端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相比较,分叉处神经旁鞘下注射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均缩短30%,且阻滞后神经的直径和横截面积较阻滞前并无显著变化,即腘窝坐骨神经分叉处神经旁鞘下注射能加快起效时间,同时保留了神经外膜和神经内结构的完整性,是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阻滞方法。  

图2 上图白色虚线圈示坐骨神经分叉远端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下图白色虚线圈示坐骨神经分叉处的神经旁鞘(来源:Perlas A, et 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13;38:218-25.)

TN:胫神经;CPN:腓总神经;PA:腘动脉;PV:腘静脉;Femur:股骨;Epineurium:神经外膜;Perineurium:神经束膜;Endoneurium:神经内膜;Paraneural sheath:神经旁鞘。  
为了安全有效地实施神经旁鞘下的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我们必须对腘窝坐骨神经的显微解剖有进一步充分的了解。Karmakar教授近期发表在《Regional Anesthesia & Pain Medicine》的文章指出,神经旁鞘是易碎的、多层的、有弹性的以及厚度可变的,在宏观上与坐骨神经的神经外膜不同(图3)。组织学上看,神经旁鞘是由胶原纤维的多层网状结构组成,可能来源于邻近肌肉的肌外膜和附近大血管的外膜。在腘窝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叉点的远端,神经旁鞘分成两个不同的鞘,每个鞘包绕着单个神经。关于填充在两根神经之间的中央区域究竟是什么,目前尚存在争议。文献指出,“康普顿-克吕韦耶”隔膜(“Compton-Cruveilhier” or “Co-Cu septum”)是一种纤维脂肪性结缔组织,斜穿过腘窝坐骨神经的内部,以分隔内侧的胫神经和外侧的腓总神经。“康普顿-克吕韦耶”隔膜与神经旁鞘融合,形成两个潜在的筋膜腔室(神经旁鞘)分别包绕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图4)。亦有文献认为两根神经之间的中央区域是脂肪组织和小血管,而不是纤维脂肪隔。  

图3 腘窝坐骨神经分叉处的高分辨率横断面超声图像 (来源:Karmakar MK, et 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13; 38:447-51.)  
Paraneural sheath:神经旁鞘(白色短箭头);Epimysium:肌外膜(白色长箭头);Subepimyseal perineural compartment:肌外膜下间隙;Subparaneural compartment:神经旁鞘下间隙;Epineurium:神经外膜;Tibial Nerve:胫神经;Common peroneal nerve:腓总神经;Nerve fascicles:神经束。  

图4 腘窝坐骨神经内部微观结构的解剖示意图

Paraneural sheath:神经旁鞘(绿色);Co-Cu septum:“康普顿-克吕韦耶”隔膜(绿色);Epineurium:神经外膜(红色);Subparaneural compartment:神经旁鞘下间隙(红绿之间的区域);CPN:腓总神经;TN:胫神经;Epimysium:肌外膜;Subepimyseal compartment:肌外膜下间隙;Fatty tissue:脂肪组织;Perineurium:神经束膜;Nerve fascicle:神经束;Interfascicular connective tissue:束间结缔组织;Biceps femoris-semitendinosus muscle complex:股二头肌-半腱肌复合体;Adductor magnus-vastus intermedius muscle complex:大收肌-股中间肌复合体。  
我们认为腘窝坐骨神经分叉处是局麻药的最佳注射位置,有以下原因:(1)分叉处神经旁鞘较为清晰,在分叉以上的位置,神经旁鞘难以清晰可见;(2)分叉时两条神经呈双叶状,很容易在超声下识别;(3)两根神经与神经旁鞘之间有一个小沟,通常在神经的12点钟和6点钟位置;(4)穿刺针目标靶点在神经旁鞘,可避免直接针对神经穿刺;(5)单次注射,局麻药可向近端和远端扩散,包绕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神经旁鞘下注射可采用平面内或平面外穿刺技术,当针尖穿过神经旁鞘时,可感觉到落空感,注射少量生理盐水可帮助判断针尖是否在正确的位置。  
针尖位置正确时,超声下可见到如下征象(见图5):(1)神经旁鞘立即从神经外膜剥离;(2)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离;(3)神经旁鞘扩张,但神经无明显肿胀;(4)局麻药向近端和远端扩散。  

图5 使用平面外穿刺技术在分叉处的神经旁鞘下注射局麻药,局麻药在近端和远端的扩散情况,(A-B)示大腿中部;(C)示腘窝顶端;(D)示注药位置;(E-F)示分叉远端。(A)、(D)和(E)图中白色长箭头示神经旁鞘;(E)图中白色短箭头示“康普顿-克吕韦耶”隔膜

Co-Cu septum:“康普顿-克吕韦耶”隔膜;CPN:腓总神经;TN:胫神经;LA:局麻药;PA:腘动脉;Needle:穿刺针。  
在腘窝坐骨神经分叉以上实施阻滞,建议使用平面内穿刺技术,首先利用生理盐水撑开神经旁鞘的腔隙,确认针尖在正确的位置后,注入局麻药呈“甜甜圈”征象(见图6)。  

图6使用平面内穿刺技术在分叉以上的神经旁鞘下注射局麻药,白色箭头示神经旁鞘

Block needle:神经阻滞针;Needle tip:穿刺针的针尖;LA:局麻药;Sciatic nerve:坐骨神经;Femur:股骨。  
在腘窝坐骨神经分叉以下实施阻滞,通过在单个的神经旁鞘内利用生理盐水撑开神经旁鞘的腔隙,确认针尖在正确的位置后,分别在每个神经旁鞘注入一半的局麻药。在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叉远端,亦可实施神经旁鞘下注射(见图7-8)。  

图7 在分叉以下的神经旁鞘下注射局麻药,白色箭头示神经旁鞘,(A-B)示大腿上段;(C-D)示大腿中部;(E)示注药位置;(F)示分叉远端

Sciatic nerve:坐骨神经;Femur:股骨;CPN:腓总神经;TN:胫神经;LA:局麻药;Co-Cu septum:“康普顿-克吕韦耶”隔膜。  

图8 分叉以下的神经旁鞘的解剖示意图,白色长箭头示神经旁鞘,白色短箭头示“康普顿-克吕韦耶”隔膜

EPM:肌外膜;SEC:肌外膜下间隙;PNS:神经旁鞘;SPC:神经旁鞘下间隙;CCS:“康普顿-克吕韦耶”隔膜;CPN:腓总神经;TN:胫神经;LA:局麻药;PA:腘动脉  
实际上,肌外膜下间隙注射,局麻药在局部脂肪中扩散,药液仅局限在注药位置,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较慢,更有可能失败。而神经旁鞘下注射,局麻药沿着坐骨神经的长轴广泛扩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部分局麻药渗漏至肌外膜下间隙。总的来说,与肌外膜下间隙注射相比,神经旁鞘下注射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更快、持续时间更久、阻滞失败的机率更小。由于腘窝坐骨神经内部结构的复杂性,神经内注射的定义与其他单一的外周神经有所不同。未来需要使用最先进的组织学技术,来进一步明确和定义腘窝坐骨神经的内部结构。  
对于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我们应重点关注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超声探头向远端扫查,直到这两条神经开始分叉,最理想的穿刺目标是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开约1 mm处,此时可略倾斜探头,以进一步优化图像,更清楚地显示包裹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神经旁鞘,采用平面内或平面外穿刺技术,针尖突破神经旁鞘时,会有落空感,注射局麻药过程中,神经旁鞘不断扩张,使局麻药环形包绕坐骨神经,向头侧或尾侧移动探头,可在超声下看到局麻药沿坐骨神经长轴扩散。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认为你懂了和你真正懂了之间的距离,相信有同道已经实施过成百乃至上千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腘窝坐骨神经的内部结构呢?黑白的超声世界里,唯有我们对解剖的不断学习和认识,方能闪现五颜六色的光芒。  
骨麻征途的点评

未见之处,更具精妙!本期《骨麻征途》帮我们重新梳理了坐骨神经的精细解剖,并讨论了与神经相关的筋膜组织层如何影响阻滞效果。坐骨神经的解剖比我们现有认知要复杂得多。

文中提及的神经旁鞘(the paraneural sheath)的概念,在腘窝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叉点的远侧,分为两个不同的鞘,每个鞘包裹着单独的神经。就像覆盖于神经表面的一条“裤子”,“裤腿”好比两条神经的各自神经旁鞘,合并成一个共同的鞘。

还有一个在文献中较少被提及的点,即Compton-Cruveilhier(见图9),斜穿过腘窝坐骨神经的内部,从而分隔内侧的胫神经和外侧的腓总神经。

图9 腘窝处坐骨神经横断面解剖(A: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大倍率×10);B:HE染色组织切片)  

这隔膜是纤维脂肪性结缔组织,还是脂肪组织和小血管?期待进一步的研究。

超声引导区域麻醉追求的是更精准、更安全、更有效,有了精细解剖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编译:吴茜、周阳洋

点评:袁红斌


 
(本栏目由仙琚制药公益支持,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原文链接:Karmakar Manoj Kumar,Reina Miguel A,Sivakumar Ranjith Kumar et al. Ultrasound-guided subparaneural popliteal sciatic nerve block: there is more to it than meets the eyes.[J] .Reg Anesth Pain Med, 2021, 46: 268-27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坐骨神经,肌外膜,胫神经,穿刺,腘窝,麻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