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院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

2021
05/11

+
分享
评论
basklaister
A-
A+

互联网加远程医疗,解决什么问题?平等地看病,公平地看病,自由地看病。值得我们深思。

百舸争流,砥柱何在?

奔流不息,所向何为?

互联网智慧医院何去何从?

4月23日-25日的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顺利召开,给出答案了吗?

2021年4月23日草长莺飞、钱塘江畔的杭州,完全没有了疫情下的安宁静寂,早已忙碌了起来。

杭州国际博览会的入口,口罩、体温检测、安检、报到领材料,人流一拔一拔地开来,一拔一拔的散去,ABCD的展区早已人声鼎沸,介绍、演讲、展示不一而足。

虽然口罩仍然戴着,我还是很庆幸,可以阻隔那些展馆的塑胶味和人体的汗味以及唾沫飞溅的气味,即使已经没有病毒需要阻隔。唯有嘈杂的人声无法阻隔,我实在不能理解,就有那么多内容需要那么大声的宣讲?

看着小信科技,云触智能,赛宝联睿,横流医疗、心医科技、斯普锐能、海司唯尔、灵医智惠、卫宁健康、钥世圈云、昂科赋能、宏杉科技,太花哨了,令人以为一夜之间,公司起名都得用四个字了,难道2字3词的域名都用完了?

智慧应用、智慧中枢、智慧联接、智慧交互、天助盈通、健海科技、万马科技、天健科技、惠每科技、曼荼罗、华为在、森亿智能、大经中医、东华医为、天下平安,安想智慧,不怕你想不到,就怕你不敢用,这些牛掰的单词要怎么才能翻译出来,我在口号的丛林里瑟瑟发抖,难道我们都开启拼名词的年代了?

我只能躲进东华医为的院长论坛(闭门会议)。

只有三排桌子,30多个位,HOS院长论坛,耀眼谢绝更多人拜访,成为博览会的清流。东华医为科技的工作人员还精心准备了小饼干小蛋糕,也准备了中国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深圳宝安医院集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等典型用户的实践套餐。

而东华医为的数字孪生:泛在系统、全景协作、智能互联、资源穿透这些词实在让人觉得很高深很精深,中国移动的5G引领创新专网数字化时代就显得很平实了,到底是平实些好,还是高深好些,WHO KNOW?WHO CARE?

信息化医院、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虚拟医院、智能数字医院,这是信息化医院发展史?互联网医院即使是当下最热门的词,最疯狂的词,最犀利的词,但是在疫情下喷涌而起的互联网医院,竟然在上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公司名词面前,还是太低调了。

百舸争流,奔流不息,互联网医院何去何从?我在院长论坛分享了发展的几点想法。也就是3个1,3个2,3个3。这绝不是拼凑,这完全是血拼,用心血拼出来的。

一、三个一

发展互联网医院,不能忘记1个“初心”,不可忽略1个“核心”,不能缺席1个“放心”。这是3个1。

这个互联网医院的“初心”就是足不出户,居家照护。互联网医院与互联网的其他线上“吃喝玩乐”一样,比如叮咚买菜、朴朴、每日优鲜、拼多多、淘宝、互联网的影院院线,都是居家实现的梦想。当医院医疗互联网化时,居家照护康复就是互联网医院的初心。你的产品可有注意到,你有所不及吗?你的互联网医院医生又有准备好吗?

这个互联网医院“核心”不是互联网而是医院,如果缺了核心,还能如何发展,君不见斯普锐能、灵医智惠、钥世圈云,这那有医院的影子,医院的来苏水味道,医院的白大褂风骨?互联网医院的核心是医院,是医院的临床、科研、教学,是医院的医患互惠互利。

这个互联网医院的“放心”,你的客户真能把你当回事吗?不就是咨询那点事,不就是线上买药快递到家吗,不就是想卖些可穿戴产品的“带货”吗?有必要那么高大上?天助盈能,万马科技,我看是天马行空还好些。

互联网不相信眼泪,它要实实在在的“放心”,你的系统有三级等级保护认证,有卫健委的监管平台,这还不够啊,平安互联网医院的广告是“平安好医生,是有“真”的医生”,这可见我们的客户多不放心啊,我们必须面对互联网医院下的医生认证评级、线上医责任落地、线上医生的培训成长以及线上客户关系管理,你以为你能平时在线下服务就一定能线上服务吗?

二、三个二

发展互联网医院,不能没有2,不能没有互联网变现的2个方式:药物快递到家和居家医护康复,不能丢掉互联网医院的2个底层逻辑:远程手术和远程急救,不能不触及互联网医院的2个未来:AI和3R,即人工智能和VR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

如果互联网医院不能实现价值的增长,或者不能实现利润和营收,仅仅是实现便民利民,我看是不长久的,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既然互联网医院的核心是“医院”,就得讲经营,就得讲绩效,就得讲“变现”。

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医院,比如京东健康就是通过售卖药物的线上药店,实现卑微的小目标的。

药物快递到客户手里,才能将医疗温度传递到客户心里。而往往很多机构特别是平台机构,是无法领略互联网医院另一变现手段的,那就是居家医护康复。宝安医院集团陈旭院长分享的实践,就很好的体现了互联网医院的这2个变现手段,它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发展,更不能忘掉互联网的底层逻辑,那就是流量和粘性。没有流量,就不能变现,没有粘性,也就没有流量。而要实现流量和粘性的关键,在于互联网医院的远程医疗手段。

“中医”总是让人感觉解决不了大病,解决不了紧急的健康问题,手术和急救是“西医”的二大汉宝,所以粘性和流量就往“西医”跑了。

互联网医院的底层逻辑一样如此,你要有粘性,你要他她总能选择你,那就是无论是大病急病,互联网医院总能帮上你。发展互联网医院,就要在这2个领域,依靠5G通讯传输技术,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等最新进展,实现跨时空的对话与治疗,才能增加粘性,从而实现流量的突破。

互联网医院同样不能错失2个未来:人工智能和3R技术。

一旦互联网医院有流量和粘性,就意味着线上客户关系管理变成了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医生护士药师等医护人员又是紧缺的,又是成本贵的,要增加流量和粘性,就是价格便宜,服务方便和即时满足,这是需要大量的人员。速递物流领域就是典型代表,你不能再是劳动密集性的,你只能是广泛利用、整合资源、数据治理,从而开发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幅度减少运营成本,取得定价权。

人工智能的运用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医院医疗数据碎片化和烟窗化,导致数据整合治理Data Intergrated才刚刚开始,数据标准政策Data Policy还没提上议程,何谈数据智能应用Data Apply?

相比较而言,3R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则显得炫酷很多,5G或6G远程急救和远程手术的可视化下人工智能应用一定是互联网医院的未来。

三、三个三

发展互联网医院,不能没有2,但也不能太2,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发展互联网医院不能没有3,不能没有3张“床”:医院病床、社区病床、家庭病床,不能没有3个“师”:医师、药师、护师,也不能没有3个“医”:医药、医疗、医保。具体来讲,“医”“师”“床”的逻辑架构就是,互联网医院要有全社会的互联网医疗发展氛围,要有专业的互联网医疗队伍的技术和服务,要有实在具体的变现途径--在不同“床”上实现。

对于这三个三,我形象称之为三个“上”:上场,让医药、医疗、医保纷纷上场,通过社会动员、政策推动、动机激励,进行互联网医院全场景的整合应用;

上房:让医师虚拟诊治门诊房、护师虚拟护理门诊房、药师虚拟审方门诊房统统飘起来,在不同的房间里实现三师的价值,真正出现“师师相扣”,动机要够LOW,价值口号要够HIGH(they go low,we go high);

上床:让互联网医院客户上床,在医院病床、社区病床、家庭病床联动流动起来,在“三床”环境之上实现主客双方的价值和成长以及融合和创新,通过物联网技术,破除医院围墙,增加客户的粘性和扩大客户的流量。

发展互联网医院,就这么简单。3个1,3个2,3个3,真正实现互联网医院主客双方“上场,上房和上床”的三步曲。

如果还要补上一句,发展互联网医院,还要注重伦理和人文。医疗是特殊需要的供应侧,医院是特殊的名利场,互联网医院客户是特殊的需求侧,客户唯一码,或者病人唯一码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性产物,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是一个逐步普及的过程,但仍未解决整合的问题。

互联网医院呼唤新的标志物,我的判断是生物标志物的识别码是未来互联网医院标配,这就衍生出新的互联网医院领域,基因互联网医院呼之欲出。

互联网医院是利用有限空间,创造无限的价值,未来值得期待。

在谈及未来和谈及期待时,我们还是要直面这个事情这个业务,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互联网加远程医疗,解决什么问题?平等地看病,公平地看病,自由地看病。值得我们深思。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人工智能,互联网,医院,解决,流量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