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许多人、事、物在全新生命维度重新生长的元年,过去的2020年让整个世界停摆了许久,有人说是三个月,也有人说是一年。无论如何疫情让世界安静的片刻,让作为医生的我,停下来想起了许多。2020年所发生的事几乎无法从任何人类历史上的经验得到完全对应,我们突然面对了新态势、新事物、新任务、新挑战,没有一件事可以用经验来本能的应对。作为一名党员,我脑中唯一想到的是尽职尽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既然无经验可参考,那就解放思想努力适应新态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从一名麻醉医生本身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充分利用医学知识储备的同时、不断创新自身的办法、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汲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局面,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我是一名麻醉医生,留在记忆中最深的事情永远只会是手术。
2021年3月15日,胆胰外科主任刘颖斌团队决定接受一位术前体重为62kg,需施行巨大腹膜后肿瘤切除手术的年近70岁老汉,最终手术成功切除了重约38斤、直径为45厘米的巨大腹膜后肿瘤,术中出血不到500ml,患者术后入监护室顺利复苏拔管,病情平稳。对于麻醉医生来说,这是一名几乎集中了麻醉医生噩梦般并发症的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大半个腹部已经被肿瘤占据,术前检查已经发现了瘤体直径达45厘米,巨大的肿瘤压缩了手术空间。且瘤体包绕着腹腔内其他脏器,压迫血管且紧贴肾动、静脉及腔静脉等大血管,术中分离显露困难。如对这些血管稍有损伤,即刻造成大出血,瞬间失血就可达上千毫升。我们详细制定了麻醉方案和麻醉预案后,3月15日下午,仅用2个小时就完成了手术操作。在术中将腹膜后血管完整地解剖出来加以保护时,于我而言每“一秒钟”都要比平时要长。“几十斤”这个词不断在大脑中重复着,为什么?因为这种对术中麻醉要求极高的手术,一般很少有能这么高效、仔细、干净完成切除,这种手术在对外科医生要求极高的同时,对麻醉医生的要求也同样高。但作为仁济医院的麻醉医生,我却没有一丝紧张,我开始思考是什么给了我这份自信和从容。那天下午走出西院的大楼,阳光还有最后一丝红晕留在楼宇的西侧,看着西院古旧的院墙,我突然意识到了些什么。那是我身为仁济医院麻醉人的骄傲,仁济医院像培养一名守护生命的战士般培养了我,让我足够自豪地喊出:我是仁济人这句话。因为在我站立的这片地方,在177年里曾经诞生过无数个像我一样的仁济人,救治过无数个普通的生命,挽救过无数个家庭。医生“以救治患者为天职”,不合乎于任何道理,也不讲这个道理。它是天道,是自从有医生这个职业起就必须遵守的世间真理。它是从1844年就留在这个地方的精神,凝集着至今为止所有仁济人的奋斗。
从清道光24年传承下来的悬壶济世的精神在177年的沧桑历史是极其厚重的,每每有机会经过仁济医院4个院区中那23个承载仁济历史和文化的建筑、花园、雕塑、布景等文化地标时,我仿佛总能看见前辈们在那昏黄且硝烟弥漫年代中以医者的身份与患者诚信相待、携手战病魔的画面就总闪现在眼前。虽未背诵却总浮现在脑海中的《仁济医德信条十二条》,那也是刻在骨头上的印记,是每当患者需要仁济医院医生时就会被唤醒的灵魂记忆。仁术济世护苍生,我为党旗添光彩,这份使命高于一切,这是我作为仁济麻醉人不改的初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仁济人在天涯。宁静的西院在我身后,平静的病房没有家属在啜泣。希望每天的仁济医院都没有悲伤,不再唱起那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