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来自湖北武汉的护士,也是身处抗击肺炎一线的护士长,经过2020年疫情的洗礼,深深认识到提升管理能力、狠抓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讲者介绍:
陈玉枝教授,美国杜贝克大学护理研究所硕士,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医疗管理研究所博士,国立阳明大学护理学院临床教授。
分享题目:
护理质量改善十步骤
分享理由:
条理清晰,可操作性极强,便于实施
分享内容:
为了便于理解,我根据陈教授讲解的内容把它对应成了白话文版。经过解读以后,我发现护理质量改善十步骤,就是一个详细版的PDCA,它的可行性更强,把每一步都解读的非常清晰易懂。
一、制定管理责任人
要做质量就必须先有人,合适的人,成梯队的人。
1.成立质量管理小组,说明组内成员的责任,分工明确。
2.建立三级架构,层层递进,把问题细化,因为每个专科都不止一个问题、每个方向都有各自的问题,例如:皮肤管理的交接问题、静脉血栓的评估问题等,都是亟待解决的。
3.组建多个品管圈,齐头并进,各个击破,不同专业内的相同问题,也可以跨学科组圈,头脑风暴时会有非同反响的反馈。
二、确定护理改善的范围
解决问题的根源,是先找到问题的对象,所以首先要确定我们照顾的人群。再确定人群存在问题的分类、环节,从临床、专业、行政三方面确定评价的模式,单方面的评价,往往不能完全解决。因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因素。
三、确定重点改善的方向
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就是从选取的问题是否有以下属性:
①高危险性。
②发生的频率很高。
③一旦事件发生,付出的成本很高,比如:比如压力性损伤,一旦发生,后果可能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整体预后。
④有问题倾向性,或者称需要预防性处理的一些问题,如:PICC置管后意外拔管、化疗药的破损等。我们需要提前做好预防,以减少损失。
四、制定质量管理的指标
质量管理的指标要涵盖结构、过程、结果3个层面结构过程结果三个层面。在梳理指标的过程中3个层面的指标要联合来对比分析,不可仅对单一指标进行分析,避免因人为因素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比如:患者身体的约束率的指标,我们无法掌控是不是会有人为了降低患者的跌倒率,而人为的提高了患者的身体约束率。最后用smart原理来设定我们的指标。从明确性、可测量性、可实现性、向关联性、时效性,这5个层面来评价指标设置是否合理。
五、设置指标的原则
目标值的设定,也是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在设定目标值的时候,顺序为:
1.优先查看现有标准。
2.如果没有现有的标准,再查阅最近的文献。
3.没有最近的文献,再参照专家意见。
4.专家意见也没有,是某个单元独有的,特有的指标,就需要大家坐下来共同讨论一下,取多数人的一致意见来作为目标值。
六、收集整体质量检查的资料
过程很重要,资料收集同样重要,资料包括检查报告、检测指标、病历资料、用药记录、调查研究报告、不良事件报告、检查报告等,收集过程中需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检查资料的准确性可通过定期人工检查,和通过系统的检查,对一些明显的数据错误,可以自动发出提醒。
七、评价检查结果的偏差情形
一旦发现有结果的偏差要积极的寻找原因,在过程中查找原因,寻找依据,调整方法,再重新培训,直到数据能够稳定,问题得到解决。
八、采取改善行动
分析问题的出现是要找出,事件的发生原因属系统性存在的问题,还是工作行为的问题,亦或是知识不足的问题?找出问题,制定计划后,要列出具体的时间点,再按照计划表按时完成步骤,有序推进,才能保证质量改善项目的按时完成。
九、评估改善计划之有效性并记录
指定责任人,最好是固定的人员来追踪改善的效果,并做好记录。没有达到对应效果的,要重新对问题进行梳理,检讨和分析,寻求改进的方法。最终达成设定的目标。把整个过程都要真实记录下来,好的或不好的,都需要留有记录,在分析的过程中为后期工作积攒经验。
十、整合并提报质量改善结果与沟通
质量改善项目完成后,积极撰写报告,完成数据分析,用数据和医院沟通,获得医院的支持。效果明显,可推广使用的的和质量项目,可发表文章,形成科研课题,申报质量改善项目的奖项等。
当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用不断的做项目,可以锻炼护理人员科研的思路,养成不断解决问题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做好质量改善项目可以改善患者的结局,从中体现出了护理工作的质量价值,寻找到职业的荣誉感,自豪感,可推广使用的项目,获得奖项就达到了自我实现的最终目标。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1科 郭丽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