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wer110研究中,阿替利珠单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40.2%,优于化疗组(28.6%)。阿替利珠单抗组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到了38.9个月,而安慰剂组为8.3个月,两组的DoR数据差异明显。这意味着,阿替利珠单抗组患者一旦获得缓解,中位持续缓解时间超过三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结合ORR和DoR数据来看,有40%的患者在一线接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可达到长时间缓解,并在缓解持续时间内,患者不需要接受化疗等后线治疗,从而体现免疫治疗有别于化疗的“一旦有效、应答持久、长期获益”特点。此外,两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则分别为8.2个月和5.0个月(HR=0.59,95%CI:0.43-0.81)[2]。PFS、DoR和ORR结果基于IMpower110研究结果,阿替利珠单抗治疗PD-L1高表达患者能在OS、PFS、ORR和DoR等多个疗效终点上实现有临床意义的改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也推荐阿替利珠单抗为一线治疗的优选方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NMPA均已批准单药治疗适应证,这对晚期NSCLC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性良好,患者对阿替利珠单抗的临床耐受性佳基于PD-L1抑制剂的作用机制,阿替利珠单抗的安全性良好。未发现新的或非预期的安全性信号,阿替利珠单抗相较化疗3/4级不良事件(AE)发生率为14.3%、因不良事件停药发生率为7.3%,均低于化疗组的44.9%和17.1%,提示安全性更佳;阿替利珠单抗组最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分别为肝功异常、瘙痒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整体较为可控。 IMpower110的安全性结果此外,在2020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公布的一项日本后线治疗(≥2线)研究显示,用于基线合并间质性肺炎(IP)的9例患者时,阿替利珠单抗治疗发生药物诱导间质性肺病(ILD)的比例为11.1%,低于历史数据中PD-1抑制剂治疗50%的ILD发生率,提示对合并IP患者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较为安全[3]。 获益人群广,疗效不受检测抗体的限制基于国内外PD-1/PD-L1抑制剂的研究设计不同,各药物所采用的PD-L1表达检测抗体可能也有一定的差异,常用的检测抗体包括SP142、22C3及SP263抗体免疫组化(IHC)检测。IMpower110研究中,接受SP142、22C3及SP263抗体IHC检测的患者分别有554例、534例及546例,尽管这三种抗体的检测平台、灵敏度及评分算法不一致,但接受22C3或SP263抗体检测的患者,观察到的PD-L1高表达患者比例均较为相似(54%/49%),检测一致性较好。研究中,接受22C3检测的PD-L1高表达(TPS≥50%)患者,阿替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对比化疗的中位OS为20.2 vs. 11.0个月,HR 0.60(95%CI:0.42-0.86);SP263检测的PD-L1高表达(TC≥50%)患者,中位OS为19.5 vs. 16.1个月,HR:0.71(95%CI:0.50-1.00)。提示不论是SP142、22C3或SP263抗体检测,都能观察到PD-L1高表达患者从阿替利珠单抗治疗中实现稳定的OS获益。 联合增效、迈向早期肺癌,阿替利珠单抗未来发展前景可期为了进一步扩大获益人群,阿替利珠单抗相关的多项研究正在火热开展中,除了通过联合化疗、其他免疫治疗药物来提升疗效外,该药在早期肺癌的探索已经初显锋芒。2021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公布的IMpower132研究中国队列数据显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铂类(APP),在中国患者人群中体现有临床意义的PFS获益倾向(8.3个月 vs. 5.8个月,HR=0.73,95%CI:0.50-1.08),OS数据尚未成熟但也有类似获益倾向(HR=0.70,95%CI:0.40-1.24),两组12个月OS率分别为75.0%和66.3%,提示APP方案用于中国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均与IMpower132研究整体人群一致[4]。此外,阿替利珠单抗还可联合TIGIT抑制剂等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2020年WCLC上更新了II期CITYSCAPE研究数据,提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TIGIT抑制剂Tiragolumab,用于22C3或SP263检测的PD-L1高表达患者有明确PFS获益(PFS HR=0.30/0.23)[5]。此外,在早期肺癌治疗领域,近期阿替利珠单抗单药辅助治疗的IMpower010研究已达到无病生存期(DFS)主要终点,较最佳支持治疗显著改善II-IIIA期患者手术切除后DFS,其中在PD-L1阳性患者获益更为明显,具体疗效有待后续随访及数据公布。希望本次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获批适应证能造福更多患者,并在今后的研究开展中取得更多亮眼成绩,为更多晚期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转自:医学界肿瘤频道专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