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哪些人容易发生高原反应

2021-05-08   神经内科高岱佺医生

登山者中流行的一句谚语是“攀高,睡低”,意指白天攀升至较高海拔区,而后返回至较低海拔区睡觉,这可能促进环境适应,有助于预防急性高原反应。因此,去高原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评估,上高原时要尽量缓慢攀升、“攀高睡低”。

不少人第一次去西藏等地区的时候,因为身体不适应,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无力、失眠等高原反应的症状,可以说很难受了……根据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1500 - 3500 米就是高海拔,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可以适应的高度,3500 - 5500米为超高海拔,在这个高度能不能适应,得看个体的差异。

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个体易感性差异较大,原因仍不十分明确。但是在有充足的时间适应环境时,大多数人攀升至高海拔区后仅有轻微症状或无症状。

容易发生高原反应的个体因素包括以下

●既往急性高原反应史(若情况相似,则有较强预测价值)

●上升速度

●适应环境前进行了剧烈的用力活动

●缺乏环境适应

●影响环境适应能力的物质(如酒精)或其他情况

●影响呼吸(如神经肌肉病变)或循环(如肺动脉高压)的共存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如何,如果海拔足够高或上升速度足够快,任何人均可被诱发急性高原反应。因此,决定是否发生HAI的最重要因素是个体遗传易感性和缺氧应激程度。在缺氧应激方面,所到海拔高度(特别是睡眠时的海拔高度)攀升速度最重要。进一步造成缺氧应激的因素(如环境适应前剧烈用力)也可增加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风险。

登山者中流行的一句谚语是“攀高,睡低”,意指白天攀升至较高海拔区,而后返回至较低海拔区睡觉,这可能促进环境适应,有助于预防急性高原反应。因此,去高原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评估,上高原时要尽量缓慢攀升、“攀高睡低”。

参考文献:高原病的生理学、危险因素和一般预防, UpToDate, 2018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急性高原反应,易感性,海拔,环境,症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Omicron变异型新冠病毒的诊治要点
    打开APP 神经内科高岱佺医生
  • 有趣的体征-Neurology 教学视频-1
    打开APP 神经内科高岱佺医生
  • 从Miller-Fisher综合征 到 抗GQ1b抗体综合症
    打开APP 神经内科高岱佺医生
  •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