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可向各个方向生长,质地可为囊性、实性、混合性
颅咽管瘤是令大多神经外科医生感到沮丧的神经系统肿瘤,也是很常见的颅内先天性肿瘤,其占颅内肿瘤的2.5%-4%,任何年龄都可发病。这对患者造成了很多困扰,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颅咽管瘤治疗如此困难,小编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颅咽管瘤那些事儿。
1、什么是颅咽管肿瘤?
颅咽管瘤是胚胎残余组织肿瘤,为颅内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为良性肿瘤。好发于儿童,约70%的病例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少年,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占鞍区肿瘤的第一位。
2、颅咽管肿瘤症状?
颅咽管瘤位于鞍区,起源于垂体柄,可向周边各个方向生长。主要临床症状因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向不同而有所不同,包括:
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晚期可出现嗜睡甚至昏迷;(2)视力、视野障碍;
垂体功能低下,表现为身材矮小,乏力、倦怠,少动,食欲减退,皮肤苍白细腻,青春期常有性器官发育障碍。男性阳萎,女性月经失调或停经;
下丘脑损害,表现为体温偏低,嗜睡,尿崩症。
出现上述相关临床症状的病人,接受头颅CT检查显示鞍区有个类圆形的病灶,有些可有钙化表现。进一步做鞍区磁共振增强检查可清楚显示肿瘤,以及肿瘤与周边神经和血管的关系。
3、颅咽管肿瘤治疗?
颅咽管瘤可向各个方向生长,质地可为囊性、实性、混合性。根据肿瘤生长位置,肿瘤为囊性还是实质性为主、结合病人年龄等综合判断选择。
(1)直接手术切除肿瘤:
是最彻底的根治方法,颅咽管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位置深在,肿瘤起源于垂体柄,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包括下丘脑,因此手术难度很大。近年来由于显微技术进步,手术全切率增高,术后并发症逐渐减少。
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目标是积极追求全切除,同时需要兼顾保护垂体-下丘脑功能,但经常难两全。术后如有肿瘤残留,伽马刀或适形放疗可能是合理的选择。
(2)囊性颅咽管瘤定向穿刺囊液:
通过颅骨钻一小孔,将穿刺针在定向指引下穿刺囊腔,抽出囊液,缩小囊腔,减少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特别是视神经的压迫。优点是创伤小,术后反应小,缺点反复发作,适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体弱患者。
4、颅咽管瘤手术后注意事项?
患者在术后1周内、术后1、3、6个月及1年必须接受内分泌激素、电解质、肝肾功能及鞍区MRI检查(术后3个月复查,以后每年一次,必要时增加复查频率),并且记录体质指数及生活质量评估结果,对神经系统功能、视力视野、垂体功能、下丘脑功能等进行评估。
鉴于颅咽管瘤大部分在5年内复发,建议患者随访至少5年。同时应注意饮食摄入及体重情况,进行必要的相应控制,避免因下丘脑功能障碍,出现相关并发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