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师是医院里的幕后英雄。
湖北十堰秦成名
抗震救灾的“幕后英雄”
一、个人简历
秦成名,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十堰市太和医院麻醉疼痛科大科主任、麻醉疼痛科党支部书记。多次被十堰市委、太和医院授予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事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区发生8.0级强震,时任太和医院麻醉科主任的秦成名,第一个报名要求前往灾区救援。在灾区救援的日子里,他与该市医疗队员诊治伤员数百人次,成功抢救危重病人20多人,开展清创手术30多例,转运伤员600多人……因在灾区出色的救援工作,受到当地人民及同行的高度称赞。
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人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0级强震,众多灾民遭受着灾后的巨大痛苦,急需各方援救。得知这一消息,市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东风总医院迅速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
5月14日11时30分,由十堰市太和医院、人民医院、东风总医院抽调的18名医护人员从十堰乘专车出发,16时30分到达武汉,与省卫生厅紧急组建的其它4支小分队(各18人)集中。90名医护人员于18时30分乘上飞往成都的专机。
20时30分湖北省医疗队到达成都。随后,十堰市医疗分队被安排在什邡市人民医院。一到什邡市人民医院,队员们不禁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该院的门诊、住院大楼都是裂纹满墙,接近垮塌,根本不能使用。门诊大楼前的空地上搭满了帐篷,里面挤满了伤员,伤者的呻吟声、凄凉的哭泣声不停响起。
放下行李,来不及歇一口气,秦成名就同队友们一起,开始查看伤员。经初步统计,该院已有100多名伤员,其中有60多名是危重伤员,需要手术治疗,可该院的手术室根本无法使用。时间就是生命,队员们立即着手建立起帐篷手术室。立即投入到救治工作中。
40℃的室内工作10多小时
在什邡,灾区的条件十分艰苦,许多必需的医疗设备都严重匮乏,尤其是麻醉药及设备短缺,但是,秦成名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在没有麻醉监护设备的情况下,秦主任硬是凭着手摸脉搏来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伤员的诊治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每天不管有多忙多累,手术后还要到病人床前查看病员是否安全,深入了解伤员病情,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与每个伤员进行交流沟通以解除精神压力。
自制 “地震测试仪”保睡眠
自5月14日进入灾区以来,队员们连续多天吃不上一口热饭,喝不上一口热水,由于条件有限,所有人都睡在帐篷里铺在地面的木板上。
由于余震频发,大伙儿半夜经常被余震惊醒,白天劳累,晚上又担心得睡不着觉,大伙儿都极度困乏。为了队友们能休息好,秦成名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简易的“地震测试仪”。他拿来一块砖头竖在帐篷里的空地上,再把一瓶矿泉水倒过来放在砖头上面,只要地面稍微有些震动,矿泉水瓶就会立刻倒在地上发出声响,这样就会把大伙儿惊醒。有了这个“地震测试仪”,队友们晚上就能放心地睡了,第二天又能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救灾“战斗”。
全力抢救被埋119小时男子
5月17日,是最难忘的一天。当天下午7时30分,医疗队员们刚为一位肱骨骨折患者做完一台长达4个多小时的手术,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饭,前方又送来一位在红白镇废墟下埋了119个小时的男子周志。
该患者送到帐篷手术室时,全身多处皮肤坏死,血压低,存在严重脱水、肝肾功能不全的现象。作为以急救见长的麻醉医师秦成名与其他医疗队员一起,迅速给患者清理口腔异物,吸氧,紧急开放静脉通道,进行生命复苏。经过1个多小时的奋力抢救,患者终于苏醒过来了,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
见患者脱离危险,极度疲惫的队员们才猛地松了一口气,但秦成名丝毫没有放松警惕,他认为患者经过手术虽然已经脱离危险,但是他长时间被埋在废墟下,出现了严重脱水症状,体内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一刻都不能放松,于是,他又参与到术后的救治工作中。
当晚9时30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来到什邡市人民医院,现场采访了守护在周志身边的王耕、袁房均两位医疗队员。在抢救周志过程中,从头到尾,秦成名都是参与者、实施者,然而,面对媒体,他什么话也没有说。人们常说“麻醉医师是医院里的幕后英雄”,此时,他却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幕后英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