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切除术单肺通气期间的低潮气量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减少没有关联。
本文由“徐医附院麻醉科”授权转载
肺切除术单肺通气期间的低潮气量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减少没有关联
研究背景
胸外科手术的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肺实质切除以及单肺通气,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
临床上认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改善术后肺功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
何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①控制潮气量或平台压以防止吸气末肺容积过高,达到减少容积伤和气压伤的目的;
②利用恰当、个体化的 PEEP 使更多肺泡维持开放状态,以减少肺不张;
③通过肺复张策略以改善局灶性肺不张,改善肺的顺应性;
④控制 FiO2 以避免氧化应激损伤
既往研究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的观察性研究
●通过结合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普胸外科数据库(STS)和多中心围术期数据库(MPOG),囊括五个大型学术医学中心收集的数据,由专人收集汇总两个数据库的相关数据。
●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HUM00024166, HUM00033894)
纳入标准
年龄≥18岁
术中行单肺通气
行肺切除术(包括全肺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肺楔形切除术/转移灶切除术)
排除标准
术中单肺通气时间<15min
无身高体重数据
行肺移植术
30天内进行过其他手术的
ASA分级Ⅴ-Ⅵ级
缺少输血输液数据
主要结局指标:呼吸机支持>48h、再次气管插管、肺炎、肺不张、ARDS、持续漏气(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持续漏气超过5天不能拔管)、支气管胸膜瘘、气管切开、呼吸衰竭、肺栓塞、脓胸。
次要结局指标:住院期间二次手术、需治疗的心律失常、心梗、脓毒症、肾衰、脑血管事件、术后意外转入ICU、吻合口漏、死亡。
统计方法
本文采用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控制的混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BMI、FEV1、缺少FEV1数据、ASA分级、术前肾功能不全、Zubrod score(生活功能状态评分)、类固醇治疗、吸烟、放化疗、机构、术前重大合并症。
用标准化差值(absolute standardized difference)检验匹配效果,小于10%认为匹配佳。
本文对共线性的处理:
在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前,用条件指数评估纳入模型的所有变量的共线性,
如果条件指数大于30(提示存在共线性),则采用Pearson’s相关矩阵(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大于或等于0.70的变量对被合并为一个概念,或者选择具有较大单变量影响大小的变量作为包含变量。所有不被认为有共线性的变量允许进入模型。
主要目的:研究保护性通气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
在匹配队列中,将是否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作为因变量,将是否进行单肺保护性通气作为主变量,将输血、液体平衡、手术类型、手术方式作为协变量(从变量),构建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模型预测能力用ROC曲线下面积(C统计量)表示
如果在调整相关协变量后,发现保护性通气与主要结局有统计学差异,则认为保护性通气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独立预测指标。
次要目的1:确定单肺通气期间VT和PEEP的最佳组合。
在全队列中,构建OR矩阵(VT 4-6ml/kgPBW,PEEP 4-6cmH2O),用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协变量(年龄、性别、BMI、FEV1、缺少FEV1数据、ASA分级、术前肾功能不全、生活功能状态评分、类固醇治疗、吸烟、放化疗、机构、术前重大合并症、机构、输血、液体出入量、手术类型、手术方式),用于研究是否存在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VT和PEEP替代组合。
次要目的2:气道压与结局的关系。
构建针对上述协变量进行调整的两个Logistic回归模型(改良驱动压、PMAX)。
研究结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