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药物相互作用,医生、药师都会提到肝药酶、P-糖蛋白。其中,P-糖蛋白(P-gp)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转运蛋白,在正常人体组织广泛分布,可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向细胞外,是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上P-gp相关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P-gp的底物、抑制剂或诱导剂,某些底物联用会对P-gp的转运作用产生竞争性抑制,当底物与P-gp抑制或诱导剂联用时,会通过抑制或诱导P-gp而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或清除率发生改变,增强或减弱疗效。那么,常见的经P-gp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有哪些呢?我们先看一个临床案例。患者,女,84岁,体重40kg,因“腹痛和直肠出血3天”入院。既往有持续性心房颤动、心律失常病史。长期服用达比加群酯(75mg,bid)抗凝治疗,同时服用胺碘酮(200mg,qd)控制心律失常。入院后患者诊断为直肠恶性肿瘤,予以手术治疗。入院检查,肌酐清除率(CrCl)为32ml/min/1.73m 2 ,血小板计数正常,APTT为6.43s(参考范围<1.16s),PT大于60s(参考范围6-13s)。在手术后几小时,患者直肠大量出血,最终经抢救后无效,宣告临床死亡。在治疗期间,患者的达比加群血浆谷浓度为5600ng/ml,远超出参考范围(31-225ng/ml)。达比加群酯是P-gp的底物,吸收后被酯酶水解生成活性产物达比加群,主要由肾脏排出(85%)。因此,经P-gp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及患者的肾功能对达比加群的吸收、代谢、排泄有很大影响。对于中度(CrCl<50ml/min/1.73m 2 )或重度(CrCl<30ml/min/1.73m 2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达比加群的AUC均升高了2.7倍或6倍,且半衰期为肾功能正常患者的2倍。而对于老年患者,达比加群的AUC也会增加40%-60%。同时,胺碘酮作为P-gp的强抑制剂,会降低P-gp的外排作用,使达比加群的血药浓度升高。除了上述案例中介绍的药物,还有一些药物会发生P-gp相关的相互作用。首先看一下与P-gp转运相关的药物,详见表1。
■ 1.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是P-gp的底物,吸收后可通过P-gp介导,与P-gp抑制剂或诱导剂联用后会影响药物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 3.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血脑屏障上的P-gp主要存在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顶膜端,是血脑屏障的一个重要组成结构,其选择性的药物外排作用,有利于血脑屏障的中枢神经保护功能和毒性物质的主动清除。
临床上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作为影响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P-gp影响着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因此在临床上因需要而将P-gp诱导剂或抑制剂与其底物合用时,可通过适当调整P-gp底物的剂量,避免因药物的相互作用使药物浓度增加导致药物蓄积、产生毒性反应,或药物浓度降低导致药效降低,治疗失败。
来源: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