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格局,该何去何从?
4 月 28 日,国务院任免一批国家工作人员。任命王贺胜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沈洪兵、孙阳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
图片来源:人社部截图
全新格局,该何去何从?
4月28日,一个新的副部级机构首次亮相——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据国家人社部网站的信息,国务院任命王贺胜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沈洪兵、孙阳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围绕公共卫生改革方向的讨论延展出两个观点:一是将疫情防控早期问题归咎于过度行政化,主张将疾控机构转型为独立的公共组织,而非行政部门,从而减少不当行政干预对专业能力的侵蚀;二是将疫情防控早期问题归咎于行政权不足,主张将中国疾控中心(CCDC)剥离基础研究职能给高校,并与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合二为一,成为一个获得行政执法权的高等级中央政府部门。
本轮公共卫生改革,整合后的国家疾控局将掌握更大的行政权,省、市、县三级政府预计也将对应成立独立的疾控局,不排除中央对地方实施业务指导甚至垂直管理。
2002年,中国将计划经济时代的防疫站,拆分组建为疾控预防控制局和卫生监督局(均为卫生主管部门内设),更强调市场经济格局下的专业性。历经本轮疫情洗礼,国家疾控局虽然拥有独立而强大的行政权,但并不意味着“再行政化”,更不意味着行政权凌驾于专业能力之上。
可能在短期内增加行政成本,但这是各级疾控主管部门自新自强的必由之路。客观而言,我国医疗管理、医疗改革容易陷入“重医轻防”(重医疗轻预防)“重大轻小”(对大小医疗卫生机构不一视同仁)“重物轻人”(重视盖楼买设备,轻视人才队伍建设)等困境。
新冠疫情以来,疫情防控方针中的“医防融合”开始表述为“医防协同”表述,或许为本轮机构改革埋下伏笔。
一方面,管理需要协同,国家疾控局应当与国家卫健委成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同盟军”,无论改为哪种治理架构,整个国家的疾控体系不能碎片化,疾控能力建设只能强化而不能弱化。另一方面,业务需要融合,国家疾控局需要与国家卫健委主管的多项工作深度融合,特别是与“健康把关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首诊在基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全民共建共享”(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中国行动)等工作无缝嵌合,决不能出现多头监管、重复建设、标准打架,决不能让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类企业同时应付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两个“婆婆”。
因时而变,因势利导,卫生健康治理是一个持续优化迭代的进程。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国家疾控局宣告成立,意味着疾控管理的权力结构开始深层次重塑,“政府之手”攥紧拳头、绷起青筋、重拳出击。
老师们,
你们怎么看?
来源:国务院任免、经济观察报、感控小蜘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