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被拒稿时也不必过分自责,说不定并不是你的成果不够好,而是审稿人“眼神”不太好呢
搞科研
除了要有扎实的实验技能
心理素质也要过硬
不仅要扛得住来自导师的各种嫌弃
还要在被拒稿n次后依旧坚强
但实际上
很多诺奖级别的研究
在发表初期大概率也会被审稿人怼得很惨
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样的
拒稿信甚至更为扎心
比如201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得主
就晒出了自己1992年收到的
Nature
拒稿信
原来三十年前的拒稿信是这样子的
......
1992 年,牛津大学年轻的教授 Peter J. Ratcliffe(将自己研究长达 3 年之久的「低氧状态下的基因反应机制」投稿给
Nature
杂志,却遭到无情的拒稿,而2019年他与哈佛医学院William G.Kaelin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Gregg L.Semenza,由于在低氧感应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荣获 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接下来我们看看审稿人给出了怎样的拒稿理由:
审稿人一:
While it is clear from the essentially favorable comments of reviewer 1 that your finding will be of interest to others in the field.
「这项发现会引起该领域其他研究者的兴趣」这个意见还算是比较委婉,也是极为常见的甩锅式拒稿,言外之意就是您还是另投别家吧...
审稿人二:
reviewer 2 is not persuaded that they represent a sufficient advanc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genetic response to hypoxia to justify publication in Nature.
这位审稿人认为「这个发现并没有那么重大」,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你这发现不怎么样,不配在 Nature 上发表”...
多么熟悉的扎心的感觉啊
原来大佬们也曾被Diss
原来我们竟然跟科研大牛一样
收到过差不多内容的拒稿信
只不过大佬投是Nature...
故事的结局是
本文被
PNAS
接收
此后 Ratcliffe 教授又在
PNAS
期刊上
发表了另一篇相关研究
而这两篇论文也正是2019年诺奖的重要评选依据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小概率的偶然事件
顶级期刊的拒稿理由和审稿机制
曾在历史上拒绝过一大批诺奖成果
那些年被拒稿的诺奖研究
甚至都能编辑成册了
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生物学家汉斯·克雷布斯关于“三羧酸循环”的研究成果,被Nature以“档期排满了”为理由拒稿,结果该项研究成果在影响因子很低的《酶学》杂志发表,而汉斯本人由于发现三羧酸循环而获得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化学家赫伯特·布朗曾经发明了一种新技术,能够合成一种叫做有机硼烷的物质,结果JACS的审稿人给出的拒稿意见是“这个技术一点也不新颖,合成这玩意儿有啥用啊...”,1979年布朗因为该项发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理由是“发明了有机化学界有史以来最有用的试剂”,什么叫做啪啪打脸......
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生化学家凯利·穆利斯曾经发明了一种分析DNA的技术叫做PCR技术,然而这项研究却被Science和Nature两大世界顶刊的审稿人同时看走眼,据参考文献记载,审稿人认为“该项技术对于科学研究影响不大或者说基本没啥用,建议发表在其他期刊上......”,于是作者就乖乖投稿了一本叫做《酶的方法》的杂志并发表了,但他却因为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而这项技术也的确造福了后来大批研究者,成为生物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一共有39个拿了诺贝尔奖的研究
曾经惨遭拒稿
所以以后被拒稿时也不必过分自责
说不定并不是你的成果不够好
而是审稿人“眼神”不太好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