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新 | 身如琉璃,内外明澈

2021
04/30

+
分享
评论
晔问仁医
A-
A+

超声全才。



八 一 五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姜立新

身如琉璃,内外明澈


人 物 介 绍


姜立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腹部超声、运动医学超声、妇产科超声、肿瘤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工作。

现任上海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兼浅表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介入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超声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焦超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治疗超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担任《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声学技术》、《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编委。是国家教育部奖、中国博士后创新基金评审、知识产权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扬帆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1部,参编专著7部。申请专利2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及校局级课题共7项;发表论著35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2篇,中文核心期刊18篇。






1

从医之路

 




 
1974年,姜立新出生于山东淄博。  

 
这是一座历史名城,齐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在中华文明史上灿若星河的人杰。  

 
“八十遇文王的姜子牙、一代霸主齐桓公、写《聊斋》的蒲松龄……我从小就听家中的老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为我生长于斯,感到无比骄傲。”  

 
高考那年,酷爱体育而学业出类拔萃的的姜立新选择了医学,高考后,他被潍坊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录取。  

 
在医学院的五年时间,他一直维持着全年级前十的优异成绩,而他的运动天赋也尽情表现出来。   “在校排球队担任主攻,在校篮球队打过前锋,一度被唤作三分王。    
 

 
1997年毕业,姜立新被分到离家只有十分钟距离的淄博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在他正为此庆幸,想着可以在临床大显身手的时候,就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毫无征兆地,他被通知去超声科报道。  

 
“我想这下坏了,做不成临床医生了,之前有师兄被分到影像科回校后向我们诉苦,我还为他开解,没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了——我对超声不仅没有概念,连兴趣都没有。”姜立新说,接到通知的那个下午,他骑着单车漫无目的地瞎逛,下午的阳光很强烈,他的心里却只是灰暗与茫然。  

 
他最后决定,先去三院超声科“侦查”一番,如果感觉不好,就准备撤退考研。在“侦查”的时候,姜立新撞上了超声科主任。现在回想起来,是这位超声科主任留住了姜立新,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主任与我详谈一番后,我对超声科的印象有所改观。他表达了对我的欣赏,描绘了科室以及超声学科的发展前景,主任很诚恳,我心动了。”  

 
这一干,就是三年。  

 
初入超声科,主任手把手地教,姜立新逐渐不再被过往的念头左右,对超声医学的兴趣也如同一株小草,慢慢从肥沃的泥土里滋长出来。  

 
“如何打图、如何写诊断报告……主任都教的很仔细。三个月后开始独立操作,真正为病人做检查。”  

 
夜班是当初最大的考验。  

 
姜立新值的第一个夜班,迄今印象深刻。那一晚上,他的状态犹如在高速运转的过山车上一样,遇到的病人五花八门,宫外孕、输尿管结石、胎盘早剥……整个晚上他都没合眼,内心紧张万分,也丝毫不觉得困倦。“白天有老师在旁边指导,夜班就剩下自己,只觉得束手无策,背后冷汗涔涔。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应付过去了。”  

 
在超声科的三年,姜立新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三院的妇儿专业是主要特色,于是他熟悉了腹部超声,小儿超声,内科急症筛查和大畸形筛查等基础操作。而他的启蒙老师,也是当时超声科的科主任带给了他很多启发。  

 
“老师有个习惯——所有病人都要随访,科室的随访记录本是一本又厚又大的笔记本,记满了各种诊断病例,针对一个超声检查,他会去病房找出患者的手术记录——不只是看病理结果,还要确认在手术中,在哪个位置看到一个多大的占位,与超声诊断吻合度如何,位置是否正确,描述是否准确。尤其标注出有误诊、漏诊的病例。他还有个极好的习惯,所有的阳性病例都会用录像带记录下来,存了有整整20盘,几百个病例。”  

 
姜立新说,老师的这些习惯,在他身上潜移默化地保留了下来。  

 
“那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严谨与专注,弥足珍贵,直到现在,我都还在贯彻。”  

 



2
超声全才  




 
姜立新适应了超声科的工作,他不再动摇,在专业上,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年后,他考研成功,这一次,他没有选择临床专业,负笈南下,来到福建医科大学的吕国荣教授门下学习。  

 
研究生期间,姜立新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吕教授的研究方向是介入性超声和胎儿超声心动图学,还涉及甲状腺肿瘤的细针穿刺活检等。  

 
“那段时间,我涉及面更加广了,老师说我做产科超声还不错,但是肝胆胰脾肾的手法仍需锤炼,提点了我很多技巧要点……做胰腺超声时,探头要稍倾斜15度;做胆总管超声,探头怎么追踪到末端;做肝脏超声,如何把靠近膈顶位置的肿块显示清楚……”  

 
每天早上七点,姜立新就到了科室,打开空调、调好设备,做好一切准备。吕教授出门诊的时候,他帮着记录,其余的时间,他就给患者做超声诊断、超声介入,或者随访,晚上回家,他就忙着阅读文献。因为就住在医院,半夜如果来一台手术需要做超声检查,他就跑到超声室候着,他认真勤勉的工作态度,博得了导师的肯定和同事的赞赏。说起那段岁月,姜立新笑道:一个北方人,到了南方人生地不熟的,语言不通,饮食不惯,除了埋头工作,也别无他想。  

 
“那段时间,我保持了用录像带记录阳性病例的习惯,离开的时候带不走,那些随访记录都留在了福建。”  

 
作为地道的北方人,姜立新并没有适应南方的生活,他希望可以北上。2003年,姜立新考取了时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胡兵教授的博士生。缘于一次接待,那一次,姜立新在二附院接待了来自上海的胡教授一行,由此认识了胡教授,胡兵教授给了姜立新莫大的鼓励,于是,姜立新辞别恩师吕教授,北赴上海。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超声科,素有“中国超声诊断发源地”之称,有良好的传承,周永昌等前辈为科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才辈出。初到六院超声科,胡兵教授就给姜立新布置了一道大难题——与“HIFU”设备有关的课题。  

 
“HIFU”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运用该方法治疗肿瘤时,可以利用超声定位,利用高强度超声波杀灭靶区内的肿瘤细胞而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实现对肿瘤组织的微创治疗。  

 
直到现在,姜立新还是忘不了当时的经历。  

 
“真是苦不堪言。当时的研究绝大多数是理工科范畴,涉及到了热场的概念,需要把热场可视化。老师说了,能不能弄一个模块?我只有硬着头皮上,不是理工男却要迫使自己成为钱学森,把一个温度场做出来,难度非常大。好在,终于有了成果。我想,自己的可塑性真的非常强。”  

 
每一段经历都是值得的。  

 
若干年后,姜立新成为了是上海市医学会HIFU质控组的副组长,负责HIFU质控的许多工作。他认为,这三年的经历,使他从终端使用的一个医生,成长为参与机器研发,找到机器核心价值的人员。  

 
2007年博士生毕业后,姜立新被调到超声科的妇产科组工作。这一次,他再一次迎来了考验,无关技术,却有关自信。  

 
阴超,就是其中一种考验。  

 
这是一种将超声探头放入阴道或者直肠进行超声诊断的方法,与腹部超声相比,阴超的图像更加清晰、结果更准确,而且被检者也不用“憋尿”。  

 
但是,姜立新感到了尴尬,甚至是抵触。  

 
“毕竟在妇产科工作的男医生,有时候不被患者理解。此时,导师胡兵主任鼓励我,许多全国知名的妇产科医生都是男性,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到最好。”  

 
姜立新很快调整了状态,他非常明白身上的使命——比如产科,一个肚皮里两条人命,超声医生的任何一点失误,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姜立新开始了炼狱般的修行,他的目标是把专业能力磨练到巅峰极致。  

 
“那段时间技艺突飞猛进,打图不计其数,会诊患者很多,而我还要时常去手术室跟台验证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时间久了,我的诊断准确率得到了妇产科医生的一直认可,他们都信任我,甚至有点依赖,能够到临床的认可,我深感欣慰。”  

 
 姜立新在超声影像方面的某些天赋,逐渐显露出来。  

 
“比如做胎儿心脏超声,看到一个异常图像,我就会马上思考图像背后的秘密——为什么会出现缺损,解剖基础是什么——血流动力学要是能够解释得通,这个缺损就是有必要存在的,这就是一种分析思考的能力。很多超声医生还停留在‘看图说话’的误区中,不太研究事物本质是什么,但往往只有从病理出发,一步步接近真相,才能真正弄懂超声图像的意义,我很享受这种过程。”  

 
2014年,由于肌骨超声方面缺少人才,胡兵教授就让姜立新转向研究肌骨超声在运动损伤和风湿免疫等方面的应用。  

 
肌骨超声最大的优势在于动态检查,还能弥补一些其他检查做不到的情况,一方面对于有些幽闭恐惧症的病人,他们无法忍受核磁检查时幽闭的环境,另一方面某些患者有金属植入的假牙或是心脏植入过支架,无法使用核磁,这就都要使用肌骨超声了。  

 
姜立新说,肌骨超声最大难点就是要求检查者熟悉局部的细小解剖——这可能是在教科书上都没有详细标示的结构,超声分辨率高,1-2mm的结构都显示的很清楚,而普通的解剖书或者解剖图谱上,都不会标注这么详细的结构。所以,必须经常是一边向临床专科医师求教,一边看文献来摸索它究竟是什么结构。  

 
著名的超声诊断专家周永昌教授曾经说过,他总是比别人多考虑一点点、比别人多做了一点点、比别人多看了一点点。这也是姜立新追求的目标和榜样。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他成为了超声科的全面人才。  

 




3
重新出发  




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向姜立新伸出了橄榄枝。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于1959年初成立,是我国最早开展超声诊断的科室之一。在历任科主任的带领下,科室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点学科,是博士、硕士生培养点以及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专业)基地。  

 
近年来,仁济超声医学科亚学科分组及研究方向齐全,包括肝移植围手术期超声影像监测和评估、运动医学超声、风湿性疾病脏器损伤超声诊断、心脏疾病的超声诊断、介入超声诊断与治疗等,尤其是男性不育症超声诊断的专科特色在国际和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研究成果处于领先地位。  

 
“不过,相比于在六院超声科是明显的优势学科,仁济超声科在院内的优势并不突出,所以有改变与发展的余地。”  

 
履新科室主任的姜立新,走出的第一步,针对的是科室的亚专科。  

 
“把原来的亚专科归纳梳理了,再针对性地添加了泌尿生殖、血管代谢、肌骨神经、胃肠超声等新的亚专科,每个亚专科都有一个组长、一个副组长。”  

 
面向医院内部,姜立新带领超声科开展新技术,展开宣传宣教。  

 
“在内分泌、风湿免疫、骨科都有开展过超声新技术的讲座。当务之急是告诉其他科室我们超声能做什么,与临床科室合作,为他们提供便利。”  

 
泌尿科的门诊区域提供了超声诊断室,姜立新派出超声医生,检查在泌尿科门诊旁边就得到解决,方便患者,也提高了管理流程和效率。  

 
谈及科室的发展,姜立新认为一是“稳”,把过去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二是“优”,在三个方面实现优化:一、优化流程,减少患者预约时间,争取患者来了就能做上检查;二、优化与临床科室的合作,合作面要广,不同亚专科对接不同临床科室;三、优化质量,超声诊断质量要好,业务精良娴熟是科室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重中之重。  

 
针对提高质量,姜立新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我们每月的第一个周三晚上是业务学习时间,把误诊、漏诊的病例拿出来集中探讨。初来时,有人说很久没有过这样的头脑风暴了,感觉自己像个弱智的小学生。我认为,这些事情能够常态化的执行下去,对科室、对学科的发展都会大有裨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姜立新,超声科,肿瘤,诊断,医生,患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