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ICD标准字典库使用的合理性对DRG入组率的影响
导致DRG入组异常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ICD标准字典库使用的合理性对DRG入组率的影响。
从入组率来看,目前54.17%的DRG不入组,主要原因之一是ICD标准字典库使用不规范。这一原因引发的不入组,占未入组病历的39.78%,问题存在于规范性和合理性两方面。
从合理性方面来看,医疗机构已经使用国家医保版标准字典库,但主要诊断编码却使用了“非DRG使用代码”,导致DRG分组器将视其为无效编码,从而造成分组失败。占未入组病历的7.18%。
非DRG使用代码的范围是指:
1、主要诊断使用00结尾统计代码
2、主要诊断使用附加编码
3、主要诊断使用不合理的编码
下面举例为大家说明主要诊断发生ICD编码不合理缺陷的情况:
【案例1】主要诊断使用00结尾统计代码
主要诊断临床医生选择“J18.800肺炎,其他的”,未使用更明确指代疾病的部位、症状、体征以及临床表现的诊断代码。由于该编码为00结尾的统计类代码,以该编码作为主要诊断的病案无法入组DRG。
建议:
主要诊断必须使用诊断代码(前6位为国标代码,以字段长度7-10为特征的内码构成医保版的统一编码)。
医生应按《病历书写规范》将诊断填写完整,修饰词不能省略。编码员也要避免从字典库中敲字头或随意选择。应就疾病内涵和ICD主要分类轴心(病因,病理,解剖部位和临床表现)与临床医生做好充分沟通。
【案例2】主要诊断使用附加编码
主要诊断使用了肿瘤形态学编码,由于该类编码属于“附加编码”,以该编码作为主要诊断的病案无法入组DRG。
建议:
按照各版本临床版字典库中,分类出标识为“附加编码”的编码。可协作本院信息科将这类编码设置为主要诊断无法选择,避免临床医生误用。
附加编码包括:
肿瘤形态学编码
损伤中毒外因编码
单独的*+号编码
病原体编码B95-B97
【案例3】主要诊断编码不合理
主要诊断编码为“Z98.800x001鼻咽术后”,其他诊断1为“J02.900x004咽炎”,病例中的Z98术后的Z编码,不能体现患者本次住院就医的主要目的,违背主诊选择及ICD分类规则,导致该病案无法入组DRG。
建议:
医生写病历时一定 要避免“xx术后”这类情况的出现,要写清住院目的,例如,术后检查,术后化疗,术后造口维护,术后处理并发症等等。
以上是ICD标准字典库使用的合理性对DRG入组率的影响举例,针对如何高效开展本院病案数据质量管理,笔者建议:
1、开展本院2020数据质量情况自测;由医务科牵头,每月组织病案、统计、临床等方面的专家,对各科室的病案首页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和指导。
2、结合专家建议,展开院内数据质量管理:每月发布全院和科室数据质量评测报告,将各科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到相关科室。数据质量评测的结果,适当的与科室的绩效评价相结合。
3、参考《2020年度DRG入组异常病案缺陷分析》报告,对标全国,参照管理;
4、依托智能化质控管理工具(悦励),把工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提升院内人才自身专业价值。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