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CAA2021丨曾因明教授:我国麻醉学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2021-04-28   米勒之声

经过170多年的努力,现代麻醉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涵盖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临床二级学科。





曾因明 教授


经过170多年的努力,现代麻醉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涵盖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临床二级学科。为了推动我国从一个麻醉大国发展成为一个麻醉强国,明确麻醉学专业未来发展方向,是中国麻醉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国麻醉学教育发展历程

 


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麻醉学科开创了我国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篇章。1984年,徐州医学院首先提出“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创建《麻醉学专业(本科)》的论证报告”;1985年,经省教委批准,在徐州医学院设立《临床医学专业(麻醉班)》;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徐州医学院开始《麻醉学专业(本科)》试招生;1987年,《麻醉学专业(本科)》正式列入国家专业目录,徐州医学院率先招生,同年成立麻醉学系。 经过全国麻醉学教育工作者几十年努力,《麻醉学专业(本科)》从教学组织到功能定位,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内容与方法,从教材编写到实习指导,从师资队伍到学生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  

 
但是,我国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发展很不均匀,培养基地及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基地之间的同质化等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现阶段主要任务是迅速改善我国麻醉学科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与整体素质,加强麻醉学二级临床学科建设,积极为“规培”创造学科基础与条件,提高医学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  


我国麻醉学教育的总体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思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发展。目前,我国麻醉学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终身教育体系。“中国特色”是要继续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熟知国际发展历史与前沿,准确研判我国国情与科情,在策略上将国际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在思路上将近期计划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提出麻醉学教育“中国方案”,为我国麻醉学科建设和麻醉学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医学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培养“卓越、顶级、一流”人才模糊了学校教育的定位。学校教育的根本应该是基础教育,应该为培养医德高尚、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专业精通的麻醉科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乃百年大计,切忌“急功近利”。  

 
第二,需要改革教育模式及内容。我国麻醉学教育应以整合为理念,解决分阶段而缺乏顶层整体设计和学制、学位、规培交叉融合而学位授予无序等问题。以质量为生命线,完善指标、标准、评估三维体系。以价值观为灵魂,强化信念、理想、追求与献身精神教育。  

 
第三,营造与改善教育环境与条件。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学校这个大熔炉里,设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形成催人奋进的氛围,才能培养造就更多优秀的人才。  


麻醉学专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宽口径”是方向。未来麻醉学专业向临床医学专业的过渡是必然趋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宽口径”办学方针,将《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形成模块,嵌入到“宽口径”教学之中,使《麻醉学专业(本科)》尽快过渡到“宽口径”专业,加速麻醉学科从“大”科到“强”科的进程。  

 
第二,向临床医学专业过渡的时机。首先,取决于麻醉科人才的刚性需求;其次,取决于临床医学毕业生择业趋向,当临床医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优选麻醉科工作时,就是麻醉学专业向临床医学专业过渡的时机。  

 
第三,少数有条件的院校应着眼创新发展,既满足普及性人才需求,又能成为优秀学(术)科带头人的摇篮。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坚持以整合为理念改革教育模式与内涵为指导思想,实现学制整合、学位授予整合、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整合、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整合、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整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  
 


来源:2021CAA年会《每日会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临床医学,麻醉学,麻醉科,教授,思考,教育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