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在特定类型癌症的治疗中再添“副业”!
在我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不断上升。二甲双胍因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成为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同时,国内外流行病学与临床观察研究均证实二甲双胍不仅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多种肿瘤的发生率,而且还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提示肿瘤的化学预防有可能在胃肠道肿瘤中取得突破。本文对二甲双胍抗消化系统肿瘤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证据支持:
有研究者用大鼠进行食管癌的体外试验,先诱发大鼠患上食管癌,再使用二甲双胍对其进行治疗,实验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生长且呈剂量依赖性,可以使肿瘤细胞周期停滞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有研究也证明,因二甲双胍靶向肿瘤干细胞(CSC)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所以二甲双胍对食管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够使食管肿瘤细胞对5-Fu毒性的敏感度增强。
分子机制: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激活下游的PI3K/ATM/mTOR信号通路从而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而二甲双胍能抑制食管癌细胞IGF受体(IGF-IR)的表达,减少IGF-IR/PI3K/ATM/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发挥抗食管癌作用。
二甲双胍在抑制肿瘤转移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不仅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调节肿瘤细胞的周期,还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二甲双胍主要通过降低细胞周期蛋白D1、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的表达,发挥抑制食管癌细胞转移的作用。
对食管癌细胞系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通过下调miR-497,从而抑制miR-497/PELP1轴,抑制肿瘤形成并减弱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
在一项基于瑞典糖尿病人群的队列研究中,与未使用二甲双胍者相比,二甲双胍使用者患食管癌的风险总体降低〔HR=0.68,95%CI(0.54,0.85)〕,由此可见,二甲双胍能降低食管癌的发展进程,降低发生率。
证据支持:
有研究纳入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访病例数为7 266例,中位随访年限为7.1年,其中仅37例发生胃癌,表明使用二甲双胍能够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率〔调整后的HR=0.49,95%CI(0.24,0.98)〕。
早在2005年,有学者对11 876例新发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与未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相比,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肠癌的发生风险低。随后许多学者不断深入研究,一项纳入1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降低25%。
分子机制:
二甲双胍可以使肿瘤细胞周期停滞,还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不仅如此,二甲双胍还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有试验发现与未应用二甲双胍者相比,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血清培养出的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被破坏。
有研究探讨二甲双胍对胃癌细胞及正常胃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发现二甲双胍通过AMPK/mTOR通路抑制生存素的表达来诱导人胃癌细胞的凋亡,在二甲双胍作用下胃癌细胞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mTOR信号的减弱。随后在小鼠体内模型中同样证实,使用二甲双胍后,肿瘤组织中mTOR信号被明显抑制,肿瘤体积变小。
WANG等发现结直肠癌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现象与肿瘤的进展相关,而这一转化过程可以被二甲双胍抑制,预示着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预后。
有学者对11 876例新发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与未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相比,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肠癌的发生风险低。随后许多学者不断深入研究,一项纳入1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降低25%。
证据支持:
一项胰腺癌伴发糖尿病的研究共纳入1 916例患者,该研究发现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者和未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者,平均生存期分别为5.5个月和4.2个月;在校正多项混杂因素后,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与未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相比,死亡风险降低12%,表明二甲双胍的使用与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
一项针对晚期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研究共纳入445例患者,研究发现,伴发糖尿病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中位32.0个月)显著长于无糖尿病患者(中位15.1个月)〔调整后的HR=0.63,95%CI(0.50,0.90),P=0.000 2〕。
分子机制:
二甲双胍能抑制胰腺癌细胞EMT,二甲双胍通过增加miR-34a的表达,从而引起其靶蛋白Notch、Slug和Snail的表达量降低,从而抑制胰腺癌细胞EMT。
有学者通过对胰腺癌的细胞系进行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其作用机制是上调miR-140-5p,使其靶向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量降低,实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证据支持: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与未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者相比,二甲双胍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肝癌发生率减少50%。因此,二甲双胍可有效的降低肝癌发生率。
分子机制:
目前研究发现通过延长二甲双胍的作用时间或增加药物浓度可以降低脂肪酸合酶蛋白的表达,从而降低肝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在于二甲双胍使HepG2细胞中的AMPK激活、抑制mTOR途径,从而降低FASN蛋白表达。
二甲双胍还能诱导和改变与抗肿瘤机制相关的microRNAs的表达。在肝癌细胞中,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介导,下调mTOR复合体和IGF-1/Akt通路,导致p53介导的细胞周期停滞,降低miR-23a,并减少肝癌细胞中cyclin D1和cyclin E的生成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END
编辑:贾萌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