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 | 惰性淋巴瘤的心律失常负担: 房颤最常见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唐晓琼教授团队
本专栏精选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线上年会的肿瘤心脏病学相关学术内容,特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晓琼教授团队做连载编译;敬请关注,欢迎留言探讨。
研究背景
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由多种疾病组成,包括边缘区淋巴瘤(MZ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LL/CLL)和滤泡淋巴瘤(FL)。由于这些疾病长期的自然病史,因此经常将患者数年的存活率作为衡量指标。惰性淋巴瘤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尚不清楚,但最近的观察表明心律失常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治疗的进步和新疗法的出现,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和疾病漫长的自然病史,了解惰性淋巴瘤的心律失常负担对接受积极治疗的淋巴瘤患者和长期幸存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2013-2019年间在罗切斯特大学威尔莫特癌症研究所接受治疗的18岁及以上的惰性NHL成年患者被纳入肿瘤心脏病学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数据库并进行分析。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惰性淋巴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律失常事件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根据ICD-10代码,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律失常(VT/VF)、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房性心动过速)以及心动过缓。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心律失常的累积概率。
研究结果
共有918例患者被诊断为惰性NHL。诊断包括:CLL 414例,FL 284例,MZL 144例,LPL 76例。中位年龄为64岁,其中43%为女性。383例(42%)患者接受治疗。治疗分为化疗、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和联合治疗。在接受治疗和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之间,基线特征没有显著差异。确诊时,277例(30%)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1例(11%)患者有心律失常病史。在24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168例(18%)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其中63例为既往有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105例为既往无心率失常病史患者。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共81例(9%)。在确诊后6个月,发生心律失常的累积概率为8%(图1)。
在所有心律失常中,89/168发生在SLL/CLL组,35/168发生在FL组,17/168发生在LPL组,27/168发生在MZL组。接受单独化疗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95,接受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2/95,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8/95。大多数心律失常(51/95;53.6%)发生在接受联合治疗(化学免疫治疗或靶向/免疫治疗)的患者中。总体而言,80例(9%)患者死亡,10例死亡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其中8/10(80%)为心源性猝死。
研究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惰性NHL患者心律失常的风险可能会因治疗而增加。房颤是该研究中发现的最常见心律失常,与普通年龄匹配人群的发病率(每100人每年1-1.8例)相比似乎有所增加。在80例死亡中,有8例(10%)归因于心源性猝死。这个数据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可以帮助识别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可能更好地确定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相关风险。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上,并开发一种在惰性NHL患者群体中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