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75年前的手写病历火了!这位福建人曾亲手接生袁隆平
2021-04-24
福建卫生报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近日,网友盘点出一份
珍藏70多年的中英文手写大病历
出自我国现代妇产科泰斗林巧稚之手
手写中英文双语病历
这份病历写于1946年,共有5页
书写端正工整
内容简明扼要,句句都是重点
除了这份手写的双语病历
网友们还发现了另一份出生证明
当时,新生儿的父母还没想好孩子的名字
就在出生登记材料上写下了“袁小孩”
出生证明右页中间是
“袁小孩”出生时留下的脚印
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袁隆平
(Lim KT,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出生于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今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家、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父亲曾留学新加坡,教女儿英文和先进思想。 ● 考入协和 1921年,林巧稚赴上海报考协和医学院预科。最后一场是英语,一位女生突然中暑晕倒,林巧稚忙放下试卷,上前急救,结果最有把握的英语没有考完。原以为落榜,一个月后她却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写了一份报告,称她处理问题沉着,表现出优秀的品行。 8年后,林巧稚从协和医科大学(今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成为留院执医的第一位中国女医生。当时聘书上写着,聘任期间不得结婚。林巧稚一生未婚,后来她说:“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就要拿出时间照顾好孩子,为了事业我决定不结婚。”
▲年轻时的林巧稚● 出国深造
1932年,林巧稚前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9年,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读研。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
● 悬壶济世
1941年,北京协和医院被日本人占领。林巧稚不得不中断医学科学研究。此后,她开办私人诊所,在简陋的环境里,和一个又一个病人的脓、血、便、肿瘤抗争,更满心欢喜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 献身医学
1946年,林巧稚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主任。同年,协和医院恢复,医院邀她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任北大医学院职务,将诊所结业,返回协和,并在此工作直至去世。
1959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文革”中,林巧稚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清洗便盆、倒痰盂……“文革”结束时,林巧稚已近80岁。
1978年,林巧稚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此后她在病床上完成了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
1983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按照遗嘱,她平生积蓄的3万余元,全部捐献给首都幼儿园、托儿所;遗体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
1984年,厦门建造了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毓”意为培养、养育,这是对她一生接生了千万婴儿、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医学人才的纪念。邓颖超在这里亲手植下了两株南洋杉,以象征林巧稚高洁的品格——静穆地伫立,守望一片医学的净土。邓颖超亲手在她的塑像旁种下南洋杉,表示她俩友谊长青。
如今,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又名“林巧稚妇儿医院”)有一座林巧稚先生的汉白玉雕像。疫情期间,援鄂医护人员在先生的“注视”下逆行出征,又凯旋归来。
时至今日,林巧稚精神
仍在深刻影响着福建医护人
今天,我们一起缅怀
林巧稚先生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鼓浪屿申遗网、福建卫生报
编辑:冰阔落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袁隆平,林巧稚,妇产科,袁小孩,病历,接生,文革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