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就餐可能增大患癌风险。
你上一次在家做饭是什么时候?
频繁在外就餐,死亡风险升高
研究分析了参加1999-2014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的35084位20岁及以上成年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种族/族裔,社会经济地位,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以及体重指数等多重相关因素后,发现以下结果:
研究提示:经常在外吃饭可能不是一种健康习惯,相反,鼓励人们考虑多在家做饭。
老下馆子带来的健康风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就餐方式也由自己做变为点外卖和下馆子。不论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偏远的小村镇,气派讲究的星级饭店、连锁经营的餐饮品牌、亲民实惠的小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遍地开花。
下馆子、点外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同时也增加了疾病找上身体的机会。
1
肉多菜少,引发多种慢性病
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显示,大众最热衷购买的前十位菜肴,多为油炸食物、动物类菜肴。对于长期在外就餐的人,存在摄入油盐过多、肉多菜少等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
人们摄入了过多能量,增加超重或肥胖风险,易患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综合征,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将会使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大增,甚至是恶性肿瘤的高发。
2
高温烹饪,生成多种致癌物
餐馆为了做饭好吃,用油多,烹饪方式多用油炸、煎制、烧烤。
不少商家为节约成本,油会反复使用,多次加热易形成反式脂肪酸,增加致癌物形成。蛋白类和脂类食物经高温加工后,会产生杂环胺类物质。
比如直接用火烤制的肉食,烹调时可达200℃,会生成“3,4-苯并芘”等物质,诱发大肠癌、乳腺癌、胆囊癌等。
3
吃盐太多,胃癌风险高
餐馆烹制的饭菜多是重口味,特别是北方菜系,除了直接放入的食盐外,还有各种酱、鸡精、腐乳、腌菜、蚝油等调料。
若长期摄入高盐食物,会增加患高血压和痛风的风险。
此外,一些腌制的蔬菜,含亚硝酸盐,可能和蛋白质食物中的胺类物质合成致癌性较强的亚硝胺,增加胃癌风险。
4
餐具不卫生,细菌传播可致病
外出就餐可能碰到餐具消毒不合格的问题。比如洗涤剂有少量残留,偶尔微量误食尚可,若长期如此,会引起肝肾损伤。
如果餐具未认真消毒,或者操作人员洗手不彻底,很可能导致细菌的污染,引起肠炎。
此外,不分餐的桌餐,会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引发胃炎或者胃溃疡生,甚至可能增加患胃癌风险。
这样吃让“下馆子”更健康
健康饮食并非让大家只吃“清汤寡水的菜”,外出就餐,摄入食物的顺序很重要。
建议餐前点些花茶、大麦茶或清淡的汤品,也可以吃些小黄瓜、圣女果等小菜,然后按蔬菜、主食、肉的顺序吃,这样更有助于遵循“多吃蔬菜和谷物,适量肉类”的均衡饮食结构,餐后少食高糖、高油的甜品。
如果是火锅,建议把红油锅底换成清汤;麻酱或香油蘸料,只取1/3,再加水稀释;涮菜顺序上可以先吃蔬菜,再吃红薯、土豆、玉米等粗粮,再涮肉。
在快餐店就餐,就单独点一份蔬菜沙拉以满足荤素搭配的需要。如果菜品油多,最好少吃,也可用清水涮一下再吃。
3招让在家做饭化繁为简
虽然在家做饭和点外卖、在外就餐的健康利弊一目了然,但仍有很多人不愿意自己做饭,认为既浪费时间又十分麻烦。
其实,改进一下烹饪方式,尝试“简单烹饪”,就能让做饭化繁为简。
1
换个锅具
明火搭配炒锅是厨房里用得最多的,但必须时刻盯着,还要应对油烟,对厨艺的要求也高。
一些无需动火的锅具,如电压力锅和电炖锅,不仅能够煮粥,还可以做清炖或红焖的排骨、猪蹄、鱼块、鸡翅等。
加入原料和各种调料,再加入适量清水,只需等候20多分钟的时间,鸡鸭鱼肉就能变成美味的炖菜。
2
改变烹饪方式
煎炸、炒制等方式工艺复杂,如果换成蒸、煮、拌等就会简单很多。
比如一道红烧茄子,看似简单却很费工夫,而把茄子的做法改为蒸熟后蘸料食用,味道一样好,在厨房的时间却可以大大减少。
炒蔬菜也可以改成凉拌菜,不仅减少营养素损失,还能每次多吃几种。除了常吃的黄瓜和番茄之外,茼蒿、鸡毛菜、生菜、甜椒、圆白菜等很多脆嫩蔬菜都适合凉拌。
3
提前备好食材
下班了再去买菜做饭确实让人手忙脚乱,可以在周末或空闲时多储备一些。如各种杂粮、杂豆,保质期长,放进电饭锅里半小时后就是营养丰富的八宝粥,还可以常备干蘑菇、海带、木耳、银耳等好存放的食材。
鸡鸭鱼肉等也可以一次做出2~3天的量,比如炒好的肉丝,可放入冰箱中储存,吃的时候拿出来再加工下,但要注意食物的保质期。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