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深耕分级诊疗,上海市一医院助力松江新城医疗版图升级
4月21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以“学史力行担使命,为民服务守健康”主题的喜迎建党百年“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暨“强基层 提能力促发展”现场推进会在位于松江新城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市一医院)南部举办。
活动现场内容丰富,有松江区全科医生“导师制”培训项目签约、G60 科创走廊高层次人才全健康服务项目签约、松江大学城师生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签约、医疗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的8支专科分队授旗仪式、大型义诊服务以及互联网线上咨询等。
据透露,扎根松江15年的上海市一医院正以五个新城建设为全新起点,不断加强分级诊疗、强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打通服务百姓健康的“最后一公里”,松江新城医疗服务版图迎来“升级版”。
深耕分级诊疗,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远郊
2006年,上海市一先试先行,率先在松江创建南部院区,开创了市级医院远郊办医的先河,成为上海首家落户远郊的三甲综合性医院,为将优质医疗资源引向郊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和经验,也为上海“5+3+1”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可谓积极响应“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远郊”的市级战略部署。
院长郑兴东告诉记者,市一医院南部院区扎根松江15年以来,在“一院两址”同质化管理的框架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于学科建设、诊疗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成为服务上海西南城郊、辐射长三角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医院建设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多个特色学科群,填补了松江地区众多医疗技术空白;构建院前-院中一体化的高效救治模式,打造国内首辆应用型5G救护车和5G直升机,建立急救总协调人制度,实现患者“上车/登机即入院”的急救新模式;深入探索5G、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落地应用,率先成立临床研究院;在新冠疫情防控关键期率先建成规范、先进、永久的发热门诊与隔离留观病房,通过配备5G远程会诊系统的30张床位,为松江及周边地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以百姓健康为己任,首创急诊就医“先诊疗、后付费”服务、首建“一站式”百平米出入院服务中心、首推基于互联网医疗的智慧居家腹透远程管理系统、首启ICU远程视频探视系统,持续提升百姓就医体验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近年来,市一医院深入践行“分级诊疗”政策,通过积极创新区域医联体慢病防治新模式、率先启动“全+专”“一对一”社区全科医师导师制培养、坚持连续7年开展“循浦江之源·筑公济医魂”医疗公益志愿服务等举措,从区域性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中心、区域内居民等多维度入手,多措并举,做强分级诊疗,打通百姓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全科医师“送进去”,导师经验“带回来”
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分级诊疗“第一棒”的职责。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骨干,也是为患者提供基础医疗首诊服务的“守门人”。
早在2014年,上海市一松江院区就与松江区卫健委联合首创启动了“全加专,一对一”的“委院合作全科医师导师制培养项目”。从2014年到2020年,“全科医师导师制培养”已开展了三期,有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06名中级及以上职称全科医生骨干参加了培养项目,其中77人学成结业。
据介绍,该培训项目遴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骨干全科医师,依托市一医院优秀师资力量,根据松江区常见病、多发病情况,围绕“一专多能”培养目标,采取“导师制、个性化、工作与培训兼顾”的模式开展,全面提升社区全科医师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院方会根据学员申请的科室方向,为每位学员“一对一”配备副高或以上职称导师,从临床思维、诊疗技术、双向转诊、案例建设、科研能力等多个维度开展“全+专”的指导。导师制培训的培养周期为两年,培训期间,学员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门诊一线学习,并至少每周参与半天教学查房。此外,还包括组建学习讨论群、线上培训与业务学习、导师下基层社区联动等项目。
佘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主治医师顾翠华是第二期学员,培训方向是心血管及内分泌科。在为期2年的轮转培训中,内分泌科导师、上海市一内分泌科主任王育璠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内分泌科只有16个床位,但每次主任查房都要3个多小时。”顾翠华回忆道,“王主任要求值班医生对每位患者的交班汇报都做到脱稿,还会不时对细节体温,一位患者的汇报用时能持续30到45分钟。”在市一医院,顾翠华对内分泌的疑难病种也有了更广泛、深刻的了解。“像是Graves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肾上腺功能减退症、席汉氏综合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在社区是较少遇见的。”顾翠华说道,“两年年的培训,对我的基本功和临床经验提升很大。”
作为第二期“全科医师导师制培养”最佳带教团队和最佳带教导师,王育璠对这一项目饱含感情。“内分泌科对于医生业务水平的要求是格外高的。因此在培训中,我们不仅进行常规带教,还通过让学员参加科室业务学习、继续教育学习班等种种途径,提升学员的综合医疗、科研能力。”
王育璠说道,“经过每期两年的培养,学员临床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所在的社区也开展了临床新技术或新项目,分层转诊有序开展,带动了基层卫生服务的能力与质量提升。”
资深专家“沉下去”,患者体验“提上来”
在多措并举践行分级诊疗的同时,上海市一重视打通百姓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联合区卫健委、区医学会和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7年开展“专科疾病为抓手、科室主任总牵头、骨干医生广参与”的“循浦江之源,筑公济医魂”医疗公益志愿服务,为区域百姓普及疾病防治知识,将疾病预防的理念不断向纵深发展。
按照“一个专科团队一个志愿特色”的原则,“循浦江之源,筑公济医魂”医疗公益志愿服务覆盖了骨科(“骨动松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官健有我”)、内分泌科(“市一晨光”)、心理科(“向日葵的守望”)、护理专业(“史美利在行动”)、妇产科(“托福一生”)、心内科(“不忘初心”)、医学超声科(“超越自我 声入治疗”)等8个专科领域。7年来累计开展义诊111场,派遣专家1012人次,惠及当地百姓3万多人次。
家住新浜社区的慢病患者陈阿婆在一次义诊活动中,得到了市一医院骨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脊柱外科主任宋滇文团队的细心诊疗和咨询服务,在儿女的帮助下,陈阿婆还添加了宋医生的微信,遇到用药和随访问题总能得到医生及时耐心的解答。陈阿婆对此非常满意,“市一医院的医生真棒!耐心、亲切、水平高!我们农村居民能得到大医院医生的治疗很开心!”据介绍,每次活动前义诊专员都会与社区取得联系,预先进行详细的沟通和需求征询,根据反馈派出科室主任、骨干医师和优秀青年医务人员等资深专家,力求将居民的体验感“拉满”。
优质资源“联出去”,区域医疗“强起来”
房颤是中老年人以及心脏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大幅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心衰等疾病的风险。“早期诊断率低、药物使用不甚规范、长期全程管理欠缺。”在上海市一松江院区深耕近10年的心内科(南)主任汪芳表示,松江片区房颤患者整体防治存在不少问题。完善松江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进一步推进房颤分级诊疗,进而努力提高房颤的知晓率、抗凝率、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迫在眉睫。
为此,在上级主管部门及中国、上海房颤中心的支持与指导下,上海市一牵头联合松江区中心医院、松江区中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0家医疗机构,在2020年6月建立了全国首个区级房颤中心联盟。
联盟的成立极大推动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仅2020年下半年,市一医院就牵头举办了3次大型学术交流会议,覆盖了松江区各层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房颤的预防和筛查,房颤的抗凝方案定制,房颤的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为基层医生提供专业指导。此外,联盟还从早期筛查、卒中预防、节律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房颤教育等方面制定统一标准,建立同质化房颤专病管理体系。并充分利用各级医疗资源优势,完善双向分级诊疗模式,为不同情况的房颤患者制定全程医疗服务。
“以疾病为导向”是市一医院松江院区近年来组建创新性医疗体的明确宗旨。除房颤中心联盟外,市一医院松江院区目前还牵头联合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松江区域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和松江区脊柱关节退行性疾病管理中心等创新性医疗体,以求合力打造疾病共治、慢病共管、学科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信息共通、科研共创的医疗体建设新模式。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