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加重的解决:替罗非班

2021
04/21

+
分享
评论
神经内科高岱佺医生
A-
A+

4月2日,神经内科急诊接到一例男性患者,55 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 1 小时」就诊,NIHSS 7分。卒中绿色通道评估后,予以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溶栓后 1小时患者症状完全缓解。然而在溶栓 12 小时后,患者再次出现左侧肢无力,且症状较溶栓前加重。NIHSS 12分。这是什么原因?

实际上,这是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常见问题: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目前定义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 24 小时内 NIHSS 评分较基线上升≥4 分定义为静脉溶栓后 END。

因为END的发生导致患者症状加重,预后不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2019年宣武医院脑血管病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低剂量的替罗非班(5-10ml静推,随后5-10ml/h泵入),可以显著改善静脉溶栓后24h内的症状波动,不增加出血风险,且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临床预后。同时发现替罗非班的效果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患者症状加重后越早使用效果越好,每延误10分钟用药,患者良好预后的可能性减小27%。

《替罗非班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也推荐进展性卒中患者,使用替罗非班 0.4ug/(kg·min)静脉输注 30 min,然后连续静脉输注 0.1ug/(kg·min)维持至少 24 h 是合理的(IIb 级推荐,B 级证据)

临床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均是在上游抑制血小板活 化,而GPIIb/IIIa 抑制剂(GPI)作用在血小板聚集的最后环节,是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物。 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非肽类小分子 GPI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替罗非班是小分子非肽类酪氨酸衍生物,剂量依赖性的抑制 GPIIb/IIIa 受体介导的血小 板聚集。替罗非班静脉给药后达峰时间小于 30 分钟,在人体血浆结合率约为 65%。半衰期 为 1.5-2 小时,通过肾脏(40-70%)和胆道清除。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静脉溶栓,脑梗死,血小板,溶栓,剂量,临床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