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中的困境与出路

2021
04/21

+
分享
评论
贺世明
A-
A+

 


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是当下待解决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以下三种问题:


“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换了N种方式,患者还是听不懂,我该怎么办?”


"这届患者太强了,带着专业文献和多方诊断结果来让我看病,我该怎么办?“


"我到底要怎样,患者才会喜欢我,才不会卷入沟通不畅的纠纷?“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份“沟通处方”:





    Q1:患者听不懂,我该怎么办?




大脑情报局




不是“听不懂”,而是没用“心”


想要和患者取得良好沟通,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但真正有效的沟通,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技巧箩筐”上面。试问大家,在谈恋爱之前学过“恋爱沟通技巧”吗?恐怕大多人没有。因为谈一次真的恋爱,要用的是“心”,而不是“术”


近些年,医院非常重视医患沟通培训,但效果却不好,患者的投诉数量还在攀升。为什么与患者还是有沟通障碍?大约也可能是我们用了很多技巧,却忽略了“心”


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进阶,美国医学开始强调训练医生“感同身受”的能力,强调了解病人的需求,强调把医学不再称为“治病救人”,而称为“帮助病人”。当把帮助病人当作行医目的,医生永远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因为哪怕是个癌晚期的病人,你治不了他的病,你也一定会想方法帮助他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甚至能帮助他战胜对死亡的恐惧。


感同身受,帮助病人,只有真正了解病人所担忧的和急需的,才会找出简单直接的方法构建有效沟通。




Q2:“患者太懂了, 我又该怎么办?"


大脑情报局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病人”越来越多,他们带着“度娘”的知识和多家医院的诊断方案奔赴医院看病,医生们又该如何应对?


第一,要倾听。


实际上,从医生角度来说,我们是不太喜欢这类病人的,因为如果医生的专业知识不全面,就有可能被病人带偏,进而左右治疗策略。但一定要耐住性子倾听,多听5分钟,可能后续处理会节约15分钟。最重要的是以心将心。病人提了任何问题,首先医生不能烦,不能因为提的问题刁钻就说没有时间解答。


这里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如果患者讲了15秒就被迫打断,他肯定会有意见,不配合:但如果让患者讲完1分钟,在他讲的过程中,医生就可以想对策,等他讲完后再找茬引开话题,往往患者不会有太多意见。


第二,比病人更专业。


有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位教授患了结肠癌,此前已经在另一所大医院的专家那里就诊过,来他这里看病时复印资料一大沓,还带着有检索功能的笔记本。在了解病情后他给出了两个数据,服用阿司匹林做手术会降低3~5倍冠状动脉再次形成血栓的概率,但可能会增加1倍多的出血概率,综合考虑, 不提倡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做手术。听完医生院长的分析后,这位教授说:“你说的数据和我查到的文献是一样的, 说明你专业,所以我决定找你做手术。”因此,医生专业知识一定要够强,特别是细节的专业知识,一定要比病人足够专业,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沟通。


第三,把患者当老师。


病人用疼痛、鲜血乃至生命培养出每个医生,帮助其提高见识,增长技能。对于普通病人来说尚且如此,“学习型病人”就更该是医生的老师了。对于病人提出的难以解答的问题,医生一定要有学习的态度。比如有些病人在医学院任教,他们的药理、病理知识非常扎实,这对于临床医师来说就是一大挑战。因为在细节上,临床医生可能没有那么清楚。


如果遇见这种病人,可以告知他:“这些内容和我的专业有些远,我一定回去好好学习,回头有机会我再给你回答。”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医生,尤其是老医生保持持续学习,至关重要。





Q3:“我到底要怎么做, 患者才会喜欢我?”

大脑情报局





什么样的医生是病人心中的好医生?答案可能有千万种,但专业知识不是吸引患者的第一特质。


A医生曾有这样一段经历。那时候,他在外地做急诊医生。一个82岁的老太太腹泻三天被儿子送进急诊科,他当时没问清楚病史就把医嘱下了,输上了葡萄糖注射液。但A医生很快发现不对,因为老太太昏迷了!通过家属得知老太太有慢性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于是,A医生火速把葡萄糖注射液换走了。他知道是自己惹的祸,于是晚上只要一有点时间,就会跑到老太太旁边看看。那天晚上,他特别“有时间”,因为他发现这个老太太对他很重要。后来,老太太病情加重。因为担心,A医生就专门拉了一把椅子坐在老太太旁边守了一整晚。最后,老太太还是去世了。然而,家属不仅没有埋怨他的过错,甚至给他送了锦旗。他们说:“ 我这些年没少陪我妈看病,没少看医生的脸色,你这个医生,不一样!”“我们全家人都看得很清楚,这个医生比我们自己家人都着急!”


所以,一个人做不做一件事,根本不是因为有没有时间,而是因为这件事情对他来说重不重要。真正把患者放在了心上,我们距离理想型医患关系也就不远了。






 

共情回应的PEARLS模型


临床中医生通过辨识患者的情绪以及对这些情绪暗示做出回应,有利于建立信任并巩固医患关系。注意患者在叙述过程中的非语言表达和对感觉的描述,并以此来识别患者的情绪,这是帮助和治愈患者的第一步。一旦发现患者何时会宣泄情绪,临床医生必须采用共情表达或心照不宣的手势、姿势、表情来回应他们。一书中将共情表达编成了便于记忆的PEARLS模型:即: 


Partnering, 与患者合作
Emotion, 情绪
Appreciating/Apologizing.对患者的优点或性格表示赞赏或对患者的遭遇表示歉意
Respect,对勇气、坚持等表达尊重
Legitimizing.患者的感受可以理解,且具合理性
Supprt,提供持续的支持,以表达共情并关注医患互动中的人文因素。

示例如下:


合作(P)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情绪(E):“我想, 这会让你感到懊恼。”“你看起来很沮丧。” “你看起来很焦虑”“我听到你说很烦恼。”
歉意(A):“抱歉, 让你久等了。”
尊重(R):“你已经非常努 力地尝试战胜这些困难了。”
合理性(L):“大部分人如果遇到你这种情况也会这么想。”
支持(S):“我会帮你渡过难关。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提高共情能力


 
本文来源网络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医患关系,困境,沟通,患者,病人,共情,技巧,情绪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