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凯莱英药闻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eJfbqtfoW0I5YuIkHe3iw
美国东部时间3月31日,万春医药(BeyondSpring)宣布同时向美国FDA和中国NMPA提交普那布林(Plinabulin)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用于预防化疗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的新药上市申请(NDA)。
自1991年首个G-CSF药物Neupogen获批上市以来,用G-CSF类药物治疗或预防CIN一直是护理的标准。然而,G-CSF类药物治疗的主要益处是在化疗后第2周。化疗后第1周被认为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脆弱性缺口”,超过75%的CIN相关临床并发症发生在这一时期,包括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住院和死亡。
在美国,每年有11万名接受化疗的患者因CIN住院治疗,CIN是一种严重的副作用,会增加感染发热(也称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FN”)的风险,因此必须到急诊室/医院就诊,而在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这一风险尤其值得重视。
普那布林是首个寻求FDA批准上市用于预防化疗首周CIN发生的原创新药,同时也是大连万春布林医药有限公司开发的首个原创新药,其活性来自于天然海藻,后经优化的全新小分子,是一种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H1)激活剂,在DC成熟、抗原递呈与T细胞活化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与经典的放(化)疗和近年兴起的PD-1/PD-L1/CTLA-4等联用,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骨架药物,共同构成全面调控肿瘤免疫的“超级鸡尾酒疗法”,极具临床开发前景,相关临床研究正在中、美积极进行中。
不同于G-CSF类药物作用机制,普那布林通过逆转由化疗药物诱导的骨髓中嗜中性粒细胞的阻断形成,维持中性粒细胞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达到早期保护骨髓中白细胞的作用,来减少早期CIN的发生。
G-CSF类药物的起效时间为化疗周期的第2周,普那布林在化疗早期(第1周)起效恰好与G-CSF类药物互补。3期临床试验(PROTECTIVE-2)结果支持了这一机制。
本次提交NDA即基于PROTECTIVE-2的阳性数据,试验中对比普那布林联合pegfilgrastim(长效G-CSF) 与pegfilgrastim单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
达到主要终点: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预防率由13.6%提高到31.5%,p=0.0015。
次要终点也全部达到:包括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DSN)和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的最低点。
此外,联合治疗减少了临床并发症,如降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严重程度以及FN患者的发病率和住院时间。联合治疗的耐受性良好,与pegfilgrastim单药相比,联合治疗的4级治疗不良事件(TEAE)减少了20%以上。
NDA报告将包括5个支持性试验,这些试验显示在1200多名患者的各种化疗方案和癌症中普那布林可持续有效预防CIN。
关于万春医药
万春医药CEO兼首席科学家黄岚博士,凝聚国内外医药界优秀人才,自2012年起陆续在中国和美国成立研发中心,致力创建开发国际最前沿创新药的全球性制药公司。2017年3月,公司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BYSI。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凯莱英,感谢关注、转发。欢迎媒体/机构转载,转载请注明来自“凯莱英药闻”。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